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本文从经济角度分析食品安全的基本组成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论文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定义入手、界定了分析范围--初级农产品,并阐述其中存在问题、论述其经济特性。论文把农户当作一个“理性经济人”,运用相关经济理论,分析农产品生产环节中外源和内源污染源所产生的质量安全问题。尤其重点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农药残留产生的原因。接着沿着历史的脉络论述我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实践,重点论述我国发展无公害农产品采取的认证制度,研究阻碍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经济原因,并用经济模型对农户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意愿进行博弈分析,得出农户意愿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条件。最后,将认证制度与专业化服务制度进行比较,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提出在生产环节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途径。
食品安全是一个动态概念,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食品安全(food safety)以来,食品安全关注的重点由初始的数量安全逐渐向质量安全转换。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卫生概念,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和相对性。农产品同时具有搜寻品、经验品和信任品三种消费属性,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信任品质--这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难以解决的理论根源。因其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市场是不完全竞争市场。
农产品受到污染产生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按照污染物的来源,可将污染分为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所谓外源污染是像工业“三废”等来自农业外部的污染物造成的污染,而内源污染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污水灌溉是外源污染的主要途径,引用污水灌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减少生产成本,而收益并不受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外部性驱使农户引用污水灌溉,为解决这一问题须加强污水水源管理。
内源污染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中的焦点问题,高剧毒农药残留居各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之首。过度使用化肥,增加生产成本,也会引起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化肥的边际回报率随化肥使用量增加而逐渐减小,农户过度使用化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了解化肥边际回报率为零的使用量。使用高毒剧毒农药具有外部性,采用“庇古税”政策解决,效果并不好。高毒农药防治病虫害成本低、见效快,生产者往往乐意使用。农药在使用的初期,由于防治效果好,回报率高,得以迅速推广。按照技术经济理论,某种技术一旦使用就很难撤出。尽管使用农药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危害健康,但是仍是病虫害防治的首选。
能替代农药的其它病虫害防治措施,如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具有缺乏价格优势、见效慢、使用技术的复杂性造成不确定性、劳动耗费性等劣势,有的措施还具有正外部性及负收益的可能性,从而阻碍这些措施推广使用。
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初始阶段,它注重保护环境,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但是,它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而农户比较注重经济利益,这是阻碍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生态农业产业化。
无公害农产品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产业化阶段,我国采用认证的办法引导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通过认证管理,给无公害农产品贴上标签,方便消费者选购,减少交易费用。生产者是否愿意申请认证取决于获取认证后能否给生产着带来更大的收益,这与政府补贴、无公害农产品与常规农产品之间的差价、获取认证的成本等因素有关。农户愿意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条件是无公害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值大于等于采取无公害农产品技术规程的单位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减少认证成本是达到这一条件的好办法。
无公害农产品体现了环境友好、社会公平等价值,但它的内在质量与常规农产品的差异用肉眼无法辨别,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柠檬市场”,阻碍了无公害农产品发展。
农业生产分工越来越细,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规程交给专业化服务公司去做,建立专业化服务制度,与现行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制度相比,能产生规模效应、减少生产成本、降低管理费用。因此,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解决问题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