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大学生在大学生人群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大多数高职大学生与其它综合性大学的大学生相比,面临着更多的心理压力。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理论和量表的基础上,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580名高职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研究,探讨高职大学生情绪智力的诸多问题,研究主要从高职大学生情商水平、高职大学生情感稳定性、高职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高职大学生抑郁程度以及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五个维度来进行。首先笔者对现行情绪的定义作了综合论述,为研究指明了方向,同时确定了此份情绪智力研究论文的操作方式。通过对国际及国内情绪发展研究的现行理论的综合理解,对情绪智力研究的可操作性作了一定分析。在情绪智力研究方面对现行的几种比较认可的理论作了描述及分析,进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笔者采用马志国的《主宰你的情感》一书中,关于情商水平,以及情感稳定性的测试量表,进行高职大学生情商和情感稳定性方面的调查。在高职大学生的心理适应上采用了叶素贞、曾振华编著《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中,关于高职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的量表,进行实验测试。在高职大学生的情感抑郁程度上采用了[美]DavidD.Burns著《Ten Days To Self-Esteem》(《十天改善你的自尊》汤臻等译)中的“伯恩斯抑郁量表”对被试进行抑郁程度调查测试。在被试选择方面,笔者充分考虑了研究的实际信度以及研究结果的差异性表现,选择了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各年级共5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回收完成之后,笔者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对于调查结果,笔者先对综合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得到了被试的年龄结构及性别分布情况,得到了调查结果。在高职大学生的情商水平、高职大学生情感稳定性、高职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高职大学生抑郁程度以及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五个维度方面,笔者通过列联表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双因素相关分析等,对数据结果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高职大学生男、女生之间,情商水平没有显著差异;高职大学生各年级,情商水平没有显著差异;高职大学生性别和年级对情商水平高低,没有显著影响。高职大学生男、女生之间,情感稳定性有显著差异;高职大学生各年级,情感稳定性没有显著差异;性别对情感稳定性有显著影响;高职大学生各年级,情感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在高职大学生心理适应性上,高职大学生男、女生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大一和大二学生、大一和大三学生之间,心理适应性没有显著差异;但大二和大三学生之间,心理适应性却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对心理适应性有显著影响;高职大学生各年级,心理适应性却没有显著影响。高职大学生男、女生之间抑郁程度,没有显著差异;大三和大一学生、大三和大二学生之间,抑郁程度也没有显著差异;而大一和大二学生之间,抑郁程度却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对抑郁程度没有显著影响;高职大学生各年级,抑郁程度也没有显著影响。高职大学生男、女生在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大三和大一学生、大三和大二学生之间,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也存在非常显著差异;而大一和大二学生之间,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却没有显著差异;性别对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没有显著影响;而高职大学生各年级,对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却有显著影响。此外,高职大学生的性别与高职大学生情商水平高低、高职大学生心理适应性及高职大学生抑郁程度无显著相关;而与高职大学生情感稳定性和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水平有高度显著相关;高职大学生的年级与高职大学生情商水平高低、高职大学生情感稳定性、高职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高职大学生抑郁程度无显著相关;而仅与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水平有高度显著相关。通过对高职大学生的情绪进行研究,笔者对高职大学生情绪智力中的高职大学生情商水平、高职大学生情感稳定性、高职大学生心理适应性、高职大学生抑郁程度以及高职大学生人际关系五个维度的总体情况,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此外,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的同时,笔者对自己以后的教育工作,也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笔者同时希望通过此篇论文研究,能为更多的高职教育工作者,而不仅是本人提供切实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