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口腔颌面是决定人类外貌美观的关键部位,同时也担负着咀嚼、语言功能的重任,但因其暴露于体表而易受创伤。髁突由于其解剖上的特点以及生物力学原因,常在颌面部外伤时发生骨折。儿童髁突骨折可能引起下颌骨发育障碍,进而导致颜面部发育不对称、张口受限、咬合紊乱,严重的甚至将引起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强直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leep apneasyndrom,SAS)。因此本研究对9例(15侧)儿童髁突骨折的手术病例进行回顾分析,以期为临床上儿童髁突骨折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回顾研究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自2008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9例(15侧)儿童髁突骨折病例资料,了解每例患儿的外伤经过,对其性别、年龄、创伤原因、骨折类型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随访复诊其面部发育状况、张口度、咬合关系、TMJ症状及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等方面的临床恢复情况,并行影像学检查。记录相关数据并整理为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两部分,分别对其进行分析与讨论。 结果: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自2008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9例(15侧)儿童髁突骨折病例中,男5例(9侧),女4例(6侧),平均年龄(9.9±4.5)岁;创伤原因分析,跌伤5例,占55.56%,高处坠落伤3例,占33.33%,交通事故伤1例,占11.11%;髁突骨折分类中,33.33%为单侧髁突骨折,66.67%为双侧髁突骨折,单纯髁突骨折占55.56%,合并其他部位骨折占44.44%,其中合并其他部位骨折的4例病例中,伴下颌骨颏部骨折2例,伴下颌骨体部骨折1例,伴上下颌骨复杂骨折1例;在接受手术治疗后,1例患儿因家庭住址搬迁而失访,随访率为88.89%,8例参与随访的患儿手术治疗后面部发育、咬合关系恢复良好;无关节强直;下颌发育基本正常,除1例出现下颌后缩;TMJ症状尚可,除1例偶有单侧大张口关节弹响以及1例术区重压时疼痛;影像学表现有2例X线片示髁突表面不够平滑。计量资料数据经过分析,反映出平均恢复情况为:张口度(39.15±11.05) mm,张口型偏斜(1.33±2.30)mm,下颌前伸(2.69±1.39)mm,侧方运动差异(2.63±2.58)mm,中线偏斜(0.56±0.68) mm。与本研究自定的治愈标准比较,中线偏斜恢复情况较好,张口度恢复基本良好,除1例术后1个月复查的患儿张口受限,但处于恢复趋势;张口偏斜情况尚可,除2例患儿>5mm;下颌前伸度基本优良,侧方运动差异恢复不佳,其中有3例>2mm,更有1例达7mm。 结论: 迄今为止,对于儿童髁突骨折的治疗方式尚存一定争议。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儿童髁突有较强的再生改建能力,保守治疗不易造成下颌骨生长发育中心的损伤,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关节周围的解剖结构,取得较为满意的远期效果。然而主张手术治疗的学者认为髁突骨折需要准确的解剖复位,以恢复关节正常形态和功能,否则异常的关节形态将导致其长期制动,引起关节面的退化和纤维粘连,进而降低髁突运动的灵活性。但目前有关手术治疗的研究尚处探索阶段,报道较少,更没有直接证据显示手术治疗的效果比保守治疗差。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自2008年3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例(15侧)儿童髁突骨折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于术后进行跟踪随访,分析总结其手术治疗后的面部发育、TMJ症状、下颌运动、张口度、咬合关系等方面的恢复情况及影像学表现。综合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的反馈分析,尽管有少数病例患儿的某些方面恢复欠佳,但经过我们及时地建议规范,分析总体恢复的平均情况,结合患儿及家长的意见反馈,均对此次手术治疗的效果表示满意。由此可见,手术治疗方式能够达到临床上治愈儿童髁突骨折的基本要求,不失为一种适于治疗儿童髁突骨折的方法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