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钻孔咬合桩墙是一种相邻A、B两类桩相互交叠形成水密性很好的基坑围护形式,A、B两桩可以有不同的搭配形式,一般A类桩要使用缓凝达60小时的超缓凝混凝土浇注,以便B类桩可以顺利成空施工。咬合桩在国内一般使用套管钻机施工。 目前,钻孔咬合桩在我国各地都开始得到应用,但大部分只是作为临时结构使用,在基坑开挖完成后即废弃,经济上造成很大的浪费,也对后续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形成障碍。考虑到咬合桩墙的结构形式和地下连续墙相似,那么咬合桩墙应该可以象地下连续墙一样作为永久结构使用。基于这样的观点,本文结合上海地铁某咬合桩试验段实例,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的手段,对咬合桩墙作为永久结构使用的设计与施工方法进行了研究。 首先,文章详细介绍了目前咬合桩墙在我国的应用和研究情况,国内现在还处在摸索、熟悉工法的阶段。 其次,讨论了超缓凝剂的作用机理和影响超缓凝时间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缓凝混凝土配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配制试验需要进行的项目。并以试验段使用的超缓凝混凝土配制为例,阐述了超缓凝混凝土配制的整个过程,。 随后,通过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咬合桩模型在受拉、受剪和受弯时咬合面的力学性能,以及在受弯时,浑素桩的共同作用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咬合面的质量与A、B桩咬合间隔时间有很大关系,最佳咬合间隔时间在10~20小时之间。模型受弯时,咬合面强度可以很好的保证浑素桩共同变形,根据裂缝的发展情况,建议了不同阶段的计算截面。 再次,根据模型试验的结果,认为浑浑搭配的咬合桩完全可以作为永久结构使用,浑素桩可以作为永久结构一部分使用。给出了咬合桩墙与主体结构外墙的连接方式,定性的讨论了各种连接方式下内外墙的荷载、弯矩和应力的叠加情况,指出了各种连接方式下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最后,讨论了咬合桩的施工工法,提出了咬合桩施工工艺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的建议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