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济南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并因拥有众多的泉水而闻名。在城市发展历史之中,济南先民巧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泉水聚落形态。作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其保护与更新的问题一直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的功能、交通、生活模式确实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加上大规模的城市商业开发带来的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得原有的泉城聚落形态日渐模糊。在传统的城市空间与现代的城市功能之间发生的激烈碰撞面前,古城泉水聚落正面临保护与更新的尖锐矛盾和巨大压力。本文以相关理论方法研究为基础,解决其保护与更新的问题。从济南古城泉水水系的构成入手,将泉水空间加以分类并分析其各自的特征,总结出集中型、线型、分散型的平面布局形式及不同的竖向空间。不同的泉水空间与不同的城市空间层次相结合,构成城市公共空间、街巷公共空间、院落私密空间,分别承担城市的旅游业、街巷内部居民公共交流场所及院落内部居民私密性需求的功能。解读泉水自然环境对古城的空间格局、建筑环境、景观及文化产生的影响,归纳得出古城区泉水脉系是一个环环相扣、脉脉相通的整体,与城市空间的结合也是层层深入,上到整个古城意象,下至百姓院落的一隅,诱发了丰富多变的聚落形态,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城市层次,体现出“山——水——城”和谐共生的生态关系。在宏观上自然山水环境决定了城市的选址,在中观上形成了古城格局的整体意象(城市景观走廊、道路走向等),在微观上决定了古城内外建构筑物的营建,或稳重或灵动。街巷层次,遍布于古城区大街小巷、萦绕于住民房前屋后的具有便利使用条件的公共泉水空间,是“临泉而居”聚落形态的典型体现。泉水形态丰富,街巷、院落的建筑布局与其相结合,形成了多样化的聚落空间。院落层次,泉水水系位于院内,位置不同、形态各异,构成了不同的院落布局。在综合分析济南古城泉水聚落的保护现状与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从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层面的保护更新措施入手,结合整体保护与局部更新相结合的动态开发理论观点,通过区别对象、划分层次的方式,为济南泉水聚落的保护更新提供可行性的具体措施。规划保护过程之中,将古城泉水聚落看作一个有机系统的整体,在这一系统之中,实施“尺度控制”、“功能得当”、“特质彰显”,以达到持续利用的目的。“尺度控制”,系统中相对恒定的自然因子是泉水的涌量以及出水的位置,灵活可变的因子是人工建筑与构筑环境。所以,这一有机系统的维系发展,必须以泉水尺度作为控制的标准,城市层次中,控制古城内部及周边建筑的高度、体量及密度,体现山水城的完整意象,保持对自然山水的欣赏角度;街巷层次中,主要根据泉水空间的类型(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及泉水的尺度、形态,提出了组成要素之间的空间组合关系以及具体空间的尺度控制,创建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功能得当”、“特质彰显”,以泉水聚落的物质环境作为依据,突出不同层次的空间特色。城市层次,采用跃迁式的城镇空间发展模式,维持古城与新城之间的紧密联系,打造城市的新型旅游模式——体验经济;改造破败的解放阁——舜井街片区环境,依据划分的八大功能区构建多样化的空间类型;街巷层次,在保存传统的聚落模式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增加了购物休闲、文化教育、集会、旅游的服务功能,并与历史街区南部泉城路的商业空间、北部大明湖风景区相互协调;对溢流的泉水形式,利用人工技术,对其流经的线路以及节点的形状尺寸作适度的改进,并针对各种不同形态(点、线、面)与用途的泉水空间,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滨水活动区,并加强各泉水空间彼此间的联系与渗透,形成小王府池子——王府池子——起凤桥与曲水河——刘氏泉——曲水亭街——百花洲的一线连续景观序列,最后融入到整个城市功能与景观体系中;延续传统的街巷格局,在平面及竖向空间进行适当改造,增加视线聚焦点,营造舒适的空间感受;对整个内部的建筑风貌进行分类和评价,采取全面保护、局部整修、全体拆除的相应措施。院落层次,通过院落空间变异,提出泉水与院落空间内部与外部的具体结合模式——即功能置换为开放空间,并根据内部泉水的尺度、涌量,控制其开发规模。另外对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结合城市的旅游产业,采取以整体性保护为主并加以延伸,辅以新型的符合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适度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