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与“逸”——论石涛艺术理论中“荒原”“净土”圆融的精神生态价值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ang4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涛是生活在明清之际极富创造力的艺术家,晚年亦写下《苦瓜和尚画语录》这部杰出的理论著作。本文以生态哲学视野研究石涛的艺术思想,思考这位在中国绘画史上代表了“创新”精神的艺术家,其创造力的真正源泉。不同于现代艺术面向“现代化”“全球化”的追求,有别于物质主义、技术主义的“创新”,石涛的开拓性并不等于他抛弃传统以求新奇,相反,他以自己刚健的生命融入自然、精思人文,跳出藩篱,回归精神生态的家园。   石涛的艺术中包含了两种极其异质的品格:“野”和“逸”。石涛之“野”体现在他颠狂地行走在荒原之中,打破了程式化的笔墨方式,从本源处而来,回归自然。石涛之“逸”,则可看作对于人文精神生态的深层追寻,归纳而言是超绝之“逸”、放逸之“逸”、弥散之“逸”。   以生态哲学研究方法,就可以突破主/客二元论的思维方式,让其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的诗性精神土壤。在对“野”、“逸”的分析中,最终发现两者不是分离的,而融合在了一起。“野”的荒原理想与“逸”的净土理想在石涛的艺术和理论中走向一片姻绲迹化的境界。石涛的“野”没有走向粗鄙,不以涂抹乱画来惊世骇俗,而是以天地精神充沛弥满。“逸”也非对某个理想风格的临摹刻画,而是超越于风格,逃逸于固定程式,走向融合的“大涤”之境。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分析了石涛的“一画论”、“蒙养”、“受与识”、“资任”“笔墨”等重要的理论概念,可以看到石涛的“创新”实际走的是一条精神生态的归家之路。
其他文献
一般来说,在春风送暖的季节,最容易吹得万物复苏、百花争艳,而今年春天随着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重要讲话一发表,立即在全国各级领导干部中刮起
随着新课改的大规模进行,中学教学变化很大,地理教学也是如此。在以往,进行教学的时候,大都是教师讲、学生听。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地理教学更多的是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
期刊
赵本夫的写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他以生活过的土地为创作对象和背景,以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为内容,特别是对家乡徐州丰县,尤其是废黄河两岸的乡村世界情有独钟。综观赵本夫二十
复合动趋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法现象,从形式上讲,这种语法结构灵活多样,从语义上讲,它表达的语义是丰富的。很多学者都从语序变化规则等角度深入地分析了复合动趋式的使用规
杜鹃鸟形象从其神话传说流传起,就不断出现在文人视野中,人们用各种方式借以表达心中所思所感。形成了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学、文化内涵。《古典文
在汽车制造领域里模块化的组装技术不仅体现为一项技术,它更是一种思想,改善了传统制造业的效率,为庞大的组织体系注入敏捷化的新元素。个性化市场要代替单一化市场 新的市
明代江右王门“归寂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罗洪先,针对王畿的良知现成说出了“世上那有现成良知”的著名论断,对王龙溪及泰州王门王艮等人所倡导的良知现成派之流弊有矫偏救弊的
期刊
自1990年开始,汽车用电负荷平均每年以5%~8%的比例增加。这一现象引起了国际汽车工业界的极大关注。1998年10月,世界著名汽车及零部件厂商在美国底特律开会,一致赞同研制42V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