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闲情偶寄》是李渔一生艺术经验的总结,书中涉及了大量的造物实践以及造物艺术,如服装首饰的设计、园林建筑的营造、饮食的烹饪艺术、家具的制作设计等,被称为“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像这样将造物实践与造物艺术融会贯通的古代著作不多。目前学界对《闲情偶寄》的研究侧重于戏曲理论、美学思想、休闲思想、造物思想等方面,而从造物精神层面研究《闲情偶寄》的文章较少。因此,本文以“工匠精神”作为切入点,以“工匠精神”在《闲情偶寄》中的呈现和在造物实践中的落实为主要研究内容,对《闲情偶寄》的造物思想展开深入地研究。第一部分,工匠、“工匠精神”的概念及其维度。工匠是“工匠精神”的载体和传播者。“工匠精神”是工匠在造物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职业态度、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它是工匠在爱岗、敬业、乐业的职业态度上,借助向外而付诸实践的匠技活动,体现出来的一种专业精神和人文素养。其具体表现为“匠心”、“匠艺”、“匠德”三个维度。“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情感维度,表现为一种爱岗、敬业、乐业的职业态度。“匠艺”是“工匠精神”的技术维度,包括“取象”精神、“工巧”精神、“美饰”精神和“致用”精神。“匠德”是“工匠精神”的伦理维度,一是讲究“诚工”规则和“良工”准则,二是追求“道技合一”的精神境界。第二部分,“工匠精神”是造物的灵魂。首先,《闲情偶寄》以“敬匠”乐“器”为造物的基础,“敬匠”之心和乐“器”之情就是“匠心”的呈现。其次,《闲情偶寄》以“匠艺”精神为造物的本质,它体现为一种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在造物理念上崇尚自然精神,造物应该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在技术技巧上强调创新精神,以求新求异、灵活多变为目标;在艺术审美上崇尚美雅精神,追求材质之美、结构之美和造型之雅。最后,《闲情偶寄》以尚俭正俗为造物的原则,反对铺张浪费,营造良风美俗。第三部分,造物实践是“工匠精神”的最终落实。其一,巧于“技”,对“工巧”精神的落实。一方面李渔在器物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巧妙地进行技术处理;另一方面在器物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材料重新组装。其二,守于“艺”,对“美饰”精神的落实。李渔坚持“宜”的造物原则和“雅”的审美趣味进行造物实践。其三,信于“道”,对人文素养的体现。李渔在造物的过程中融入了自然之道、社会之道和人本之道,不仅是对造物原则的遵循,更是一种人文素养的体现。第四部分,对《闲情偶寄》造物思想的反思。由于时代环境、阶级身份和个人因素的局限,《闲情偶寄》的造物思想也有一些消极元素,值得我们警醒和反思。其一,以文人阶层的享乐为主。李渔在造物实践中主要以文人的享乐观念和享乐方式为主,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经济条件,是不能够真正理解和享用这些器物的,因而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家家必备,人人可用的造物目的。其二,注重造物实践的娱乐性。李渔的造物思想以娱乐为主,缺乏对“工匠精神”追求的自觉意识,缺乏技术上、艺术品位上精益求精的追求。这使得他的美学观念和艺术理念,没有脱离传统的娱乐和道德训诫的范畴。其三,趋于表面的技巧化创新。李渔在造物实践中一再地强调标新立异,使得传统山水园林内在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造物的神圣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趋于表面的技巧化创新。李渔试图在继承古人传统造物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但是却又由于时代、阶级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并没有真正地做到古今、新旧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倡导“工匠精神”的今天,我们要汲取《闲情偶寄》中的“敬匠”乐“器”追求“匠心”、崇尚美雅的精神,同时对其造物思想中的消极影响,也应当引以为戒,在反思中创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