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韵》的音韵格局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wenr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古时期是汉语语音史的关键时期,《切韵》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音韵文本之一。《切韵》本身就是语音变化和调整的结果,它承接上古音末期。《切韵》音韵格局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可以追溯至上古音的格局。《切韵》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但时至今日,仍有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困扰着学界。本文以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故宫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以诗文用韵、域外借音、梵汉对音、汉语方音等材料为参照系,试图对《切韵》的音韵格局进行静态描写和动态分析,以期对汉语中古音的研究有所帮助。本文对王三的3627个小韵反切,进行穷尽式地归纳整理与统计分析,并将所取得的认识与中古后期的音韵材料进行比对,比较其中的差异,着力探讨这种差异是如何通过调整《切韵》的音韵格局来实现的。经过考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第一,陆法言对《切韵》韵部的安排体现了一定的音韵层级性。在《切韵》文本中,独韵与非独韵可以将整个语音格局两分,非独韵内部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切分,大体上以开合韵之间的关系为枢纽。《切韵》的这两大格局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早期中古音的语音面貌,至唐五代时期新格局的形成,原有的声、韵、调系统发生了改变。第二,《切韵》系韵书的同用、独用的规定,可能是出于时音的要求,中古后期的音韵格局基本可以验证《广韵》的同用、独用规定。第三,重纽的差异性在于介音,“切下字决定律”具有普适性,当重纽切下字的声母具有[+响]音时,可以兼作A、B两类的切下字。《切韵》时代,三B类的介音卷舌色彩仍比较明显,而韵图时代,尤其是《切韵指掌图》中三B类的-(?)-介音色彩处于进一步脱落中。第四,与《切韵》的音韵格局相比,中古后期的语音系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声母方面,重唇音发生轻唇化、全浊音有清化的现象。此外,颚化现象相当普遍。概括言之,在中古后期,《切韵》的部分声母格局已发生了分化、清化、颚化等现象。但声母系统的合并和对立现象,仍是这一时期的两大主题。2)韵母方面,《切韵》的重纽格局在中古后期得到了调整,各摄内同等的韵大多数发生了合并现象。三、四等韵在《开蒙要训》内的合并,是非常重要的语音现象,相同韵尾的韵系时常因主元音的转移而变得相通;《切韵》的入声韵尾格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p、-t、-k三项对立转化为-?、-p两项对立。3)声调方面,《切韵》的四声格局在中古后期的变化有:浊上归去;调分阴阳似乎只限于平声,然而上、去、入声仍只有一套;在调值上中古前后并不一致。第五,唐五代的梵汉对音、汉藏对音、诗文押韵现象反映出的语音现象大致相同:1)对音材料反映出的声母特征与三十字母不完全相同,其中,章组字前者显示为舌面塞擦音,后者显示为卷舌音。2)韵母方面跨摄相通的现象也得到证实。3)声调方面平、去声与平、入声虽时有交涉,但区别度还是很高的。第六,《切韵》的音韵格局在南、北方音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动,但两大方音中仍存在不少共同点。第七,唐代诗人的用韵中,古体诗、律诗等每每反映出功令的规定,近体诗中时音色彩比较明显,可以与对音材料等相呼应。
其他文献
在'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探究和思考,师生互动,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突出重点,解决疑点,突破难点,效果显著.
<正>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
苏联的解体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打破了欧洲传统的政治和经济格局。地缘环境的变化提升了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地位,美俄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围绕乌克兰展开了争斗。俄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作品主题丰富、艺术纯熟,而且这些作品之间有着内在的基调和主题上的应和,很值得做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本文选取从“囚禁的身体”和“精神的逃离”两
在我国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建设、环境、资源三者矛盾尖锐。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之一,寻求一种既经济又环保的方式是最核心的问题。而风景园林设计的宗旨
根据频域系统辨识理论,基于2812硬件平台,将实验数据在MATLAB中拟合,得到电机的机械时间常数,并应用于实际项目中,提高了控制精度。该电机机械时间常数测量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本文采用35家上市银行2012—2016年非平衡面板数据,以非利息收入占比作为分析对象,采用广义矩估计方法(GMM)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检验了非利息收入等变量变动对商业银行经
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传输时,由于网络的复杂性,经常发生数据丢失或者错误的情况。本文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尝试了不同的解决方法,并设计了一种简单易
在资源快速消耗、环境恶化的当下,重视对节能环保材料的使用,重视生态建筑设计,对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影响。论文分析了生态建筑的概念、特征以及原则,生态建筑设计过程涉及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