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南方山地丘陵地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进行研究,主要利用人工模拟降雨和径流小区法相结合的手段,分析坡耕地细沟侵蚀产生的时间,各处理土壤含水量,泥沙总量以及侵蚀泥沙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还利用稀土示踪法研究了坡面泥沙的主要来源以及坡面产生侵蚀泥沙在溪谷中的再分布和沉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由细沟侵蚀发生的时间来看,对照组的发生时间要晚于黄花菜植物篱处理的发生时间。说明对土壤表层的翻耕能够延缓细沟侵蚀发生的时间。适时的翻耕能够起到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2.黄花菜植物篱处理和对照组处理土壤临界含水量差异不大,说明植物篱处理未能改变细沟侵蚀发生时的土壤临界含水量;但是,黄花菜植物篱处理和对照组处理的都呈现这样一种趋势,即从坡上至坡下土壤的临界含水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对照组间土壤水分含量差异不显著,对照平行达到了预期的目的。黄花菜处理的径流小区与空白对照组的0~5 cm表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说明植物篱能够明显的改善表层土壤的水分含量。适时的翻耕后,对照组的细沟侵蚀发生时间要晚于黄花菜植物篱处理的发生时间;从坡上至坡下表层0~5 cm土壤的临界含水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含水量是一项重要的指标。它对研究坡面侵蚀速度的大小、侵蚀量的多少、侵蚀发生的时间具有重要的的作用,对评价水土保持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3.在一定雨强、降水水压的变化范围内,第一次人工降雨产生的侵蚀泥沙总量最大,随着降雨的次数的增加,侵蚀总量呈下降的趋势。这与自然降雨条件实验的结果有所不同。自然降雨的条件下,侵蚀量开始较小,随着降雨的持续,侵蚀量逐渐增大。4.用两个径流小区的相同部位的稀土条带,从坡顶起,第一个稀土条带为Eu2O3,第二个稀土条带为Er2O3,第三个稀土条带为Dy2O3,对侵蚀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三个稀土条带的共同的特点是,第一次人工降雨时,条带间的侵蚀差异较大,而在第二次至第五次降雨中,条带间的侵蚀差异不大。三种稀土元素的浓度关系为Dy2O3>Er2O3>Eu2O3。两个坡面,稀土条带的三种稀土元素的浓度比分别约为10:9:2、10:8:2。由此我们推知,在形成的坡面侵蚀中,中坡和下坡侵蚀量约占总侵蚀量的90.48%和90%。其中,下坡侵蚀量最大,占总侵蚀量的47.62%和50%。上坡最少,只占总量的9.52%和10%。5.稀土条带的三种稀土元素浓度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规律,在不同的距离上沉积的量不同。在溪谷上,沉积的坡面侵蚀泥沙并非随距离的变化呈现线成简单线性的变化。随着距离的增加,有逐渐增大的趋势。表明侵蚀泥沙在沟谷中搬运的过程中,逐渐发生的沉积。但在距离坡地60m处的谷底泥沙中稀土元素的浓度最大,说明影响沉积的因素除距离因素以外,还可能受到谷底地形等方面的影响。在本实验中,谷底地形的影响作用显著。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坡地侵蚀下来的泥沙有可能产生较大距离的搬运。可能对流域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流失泥沙在溪谷或河流中的再分布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既有水流流速流量的影响,又有来自泥沙颗粒自身的影响。还有来水体中植物的影响。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在河流或沟谷不同的部位形成了不同的沉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