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产业结构优化一直是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主题,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紧密相连,从资源属性上来说,土地属于稀缺资源,它的位置固定、面积有限,其利用效率直接关系到经济和产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对土地需求日益增加,致使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因此如何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同时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采取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京津冀地区各市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本研究立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背景,在分析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技术的基础上,以2006-2015年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量化,利用重心迁移模型、热点分析等方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二者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最后运用GWR模型对二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各市更清晰的把握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京津冀地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集约利用“双轮驱动”,实现地区长期繁荣与健康发展奠定基础。文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京津冀地区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优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并结合等级划分标准,对协调发展的阶段与类型的划分可知:(1)2006-2015年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区域差异逐渐缩小,但整体发展水平仍较低且区域差异较为明显。(2)从协调发展类型来看,10年间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状态处于拮抗阶段的(Ⅲ类)、和磨合阶段(Ⅳ、Ⅴ类)、协调阶段(Ⅵ、Ⅷ、Ⅸ类)共分为3个阶段6种类型,其中协调发展阶段总体呈现出“中间宽、两头窄”的梭型态势,协调发展类型数目最多的为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类型,大体上表现为“中部高、南北低”,片状分区集聚特征。(2)通过对2006-2015年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度的重心迁移、全局空间自相关以及热点区的探索分析可知:(1)协调发展度的重心始终位于区域几何中心的东北方向,由西南-东北-西南方向且逐渐靠近几何中心方向移动的规律迁移,东西方向上的差异逐渐扩大,但南北方向上的差异则逐渐缩小,这说明京津冀协调发展总体趋势走向稳定,同时也说明各城市间的协调发展度空间差异呈缩小态势。(2)协调发展度的全局空间格局特征呈现出持续的空间集聚态势,且集聚的强度大体呈“W”的变化趋势。(3)协调发展度的冷热点集聚空间格局特征总体较稳定呈“北热南冷”,由“热小冷大”转为“热大冷小”,热点区(包括次热点)不断增多,冷点区(包括次冷点)不断减少,区域差异状况缩小,且部分城市在冷热点或次冷热点之间发生了转变。(3)通过GWR模型对协调发展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各影响因素的参数估计结果有正有负,各不相同,表明其对协调发展的影响程度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协调发展度的影响因素的影响力大小依次为科技水平、区域政策、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其中前三位回归系数均为正数,说明这三个影响因素对协调发展度的正向带动作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