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齐山摩崖石刻位于今池州市城南省级风景区的齐山上,该山呈南北走向,方圆2.5平方公里,海拔87米,形状就像一只趴伏的老虎一般。关于齐山的得名,据记载,唐德宗贞元年间,齐映任池州刺史,经常来此山游览,因此以齐映的姓氏命名此山,“齐山”由此得名。齐山素有“江南名山之胜”的美誉。由于池州地处江淮文化与徽州文化的过渡地带,池州自古也是文化名胜之地,因此自唐代起,吸引历代大量达官显宦、文人雅士来此游览。见于史籍的有唐代李白、杜牧,北宋包拯、王安石、司马光,南宋岳飞、陆游,明代王守仁、许宗鲁、田赋、周渊,清代李璋等,他们登临齐山,除了欣赏齐山秀美的风景与山川之外,由于其内在的文学特质,往往触景生情,留下很多诗篇、文章。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一向有题刻留字的传统,因此据统计,历代在齐山留下石刻200多处,目前现存60多处。主要分布在齐山之寄隐岩、小九华、苍玉峡、华盖洞、左史洞、阳春岭。现存石刻最早是唐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均有石刻,以明代石刻居多,最晚还有民国时人游览留下的题刻,阳刻较少,阴刻较多。从字数上看,有的很少,只有几个字,甚至只有题刻者的姓名,有的很多,几十字上百字,为一篇小文章。从书法艺术上看,草书、行书、楷书、隶书、篆书各种文体俱全。最为珍贵的是,齐山还留有元朝至元年间的6尊石窟造像和二龙戏珠图1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1982年齐山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悠久而又文化底蕴丰富的齐山,得到了妥善的保护。近年来,我国文博事业蓬勃发展,对石刻造像的研究也是呈井喷的态势。本文力求从齐山摩崖石刻所处的地域文化入手,对现存的60多处石刻的内容、题刻者进行系统的归纳,并着重分析其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主要特色,并与武夷山、泰山的摩崖石刻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新的思考方向,并对齐山摩崖石刻的进一步保护提出建议,在全面调查研究齐山摩崖石刻的基础上,突出对齐山摩崖石刻文物价值、艺术特色和如何进一步保护三个方向的研究。本文以全面归纳总结齐山摩崖石刻的内容为全文的基础,通过运用比较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在结构上并不完全局限于对内容的描述,而是侧重于其文物价值、艺术价值、主要特色、文物保护等作为论述方向,文章共分为四章,即引言,齐山及其周边历史文化背景,齐山摩崖石刻的主要内容,主要特色与价值,未来保护的思考与建议。本文主要创新与特色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立意新。从文物与博物馆学的角度来审视齐山摩崖石刻,在文章结构的设计上将文物价值、文物保护各列一章,系统而全面的分析齐山摩崖石刻的文物价值,并对未来的保护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思考,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二是较全面。审视目前学术界对摩崖石刻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某一层面,如文化层面、书法艺术层面、保护层面等等,而本文从池州地区文化特质作为切入点,摩崖石刻必须依托一类文化圈而存在,否则不会延续千年而不绝,进而对齐山摩崖石刻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力求全面总结归纳目前学术界对齐山摩崖石刻的研究成果,并打破研究局限在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有一定的创新和特色,为齐山摩崖石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