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很多学者将杜甫的歌诗和行诗与杜甫的歌行混为一谈,并没有将杜甫的行诗作为一个独立的别具特色的诗体进行研究,割裂了行诗独自发展的前后历史联系。经过对杜甫诗歌的仔细研读,我发现杜甫的歌诗与行诗也是不同的。在杜甫歌诗中,杜甫主要是放情,抒发自己的感情,很少有家国之感。而在杜甫行诗中,杜甫主要是言志,承担着重大的历史军事题材,即杜甫是以歌诗写自我,以行诗写时事。从杜甫的行诗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大唐帝国的繁荣鼎盛和他一步步走向衰落的痕迹,因而对于杜甫行诗的研究就很有必要。同时行诗的发展是有其独特的脉络的,需要从历史根源中寻找,即从梳理行诗的发展流变开始,进而研究杜甫行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因此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一、行诗的历史流变和发展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有“行”了,不过据现存资料来看,“行”是较早产生的一种古曲,后来也是一种乐器的名字,是由丝、竹、鼓为主的乐器演奏,具有刚健明快、节奏强烈、能够渲染激动气氛之特点。主要用于上层贵族的出征巡狩、畋猎等活动场合,是否具有歌辞尚无法考证。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首先在乐府中出现了具有歌辞的可以吟唱的行诗,文人开始大量拟作,改变了民间歌谣质朴的特点,并且出现了七言歌行,以曹丕的《燕歌行》为主要代表,而且逐渐向齐言诗发展。初盛唐行主要是文人创作,几乎无民间文学。这一时期行继续发展和完善,并完成了内容和形式上的革新:既接受汉魏乐府的传统,又开拓了题材和内容;既有承袭古题,也有自创新题、新意,而且合乐性减弱,基本成为徒诗;格律化基本完成,成为齐言的七言或者三言、七言句式,讲究韵律、节奏,富有流动感和音乐感。经过梳理,最终总结行诗初步概念:行是一种自先秦时代就存在的一种乐曲,也是一种乐器名。曲调富于节奏感,刚健明快、流畅无拘。随着行曲的流传,民间或者是文人“选词以配乐”从而形成行诗。经过汉乐府的收集和整理以及再创作,行诗得以发展和流传。经后世文人的拟作和民间的资源发掘得以丰满有神,到盛唐之后形成了新乐府诗中的行诗。在题材上,行诗多关注国家社会重大题材,具有普世的精神关照;在章法布局上,行诗有很多的长篇巨作,分章分解;在语言上,行诗不避俗语,灵活多变;在情感表达上,以议论和抒发个人对人生、社会、国家的感触或者渗透着对于历史的思索;在声韵上,行诗多是可以吟唱,而唐代之后渐渐变为“徒诗”了,节奏感强烈,声势浩大,适合表现重大题材。二、行诗的思想内容杜甫的行诗按照内容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直刺时政。杜甫在自己这类行诗中,对于时局的艰难和国家的不幸统统付诸笔端,明显看出他的爱恨分明和政治主张,包含着杜甫对于当权者的直接控诉。二是感叹世风土俗。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游历了很多地方,接触了不少地方的风俗习惯,尤其是在夔州地区更深的感受到了当地少数民族——獠族的风俗。三是托物言志。在这部分诗歌中,杜甫更多是用古老的诗歌传统,温婉之笔,以物言志,委婉表达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理想。四是酬唱赠别。杜甫交友广泛,社会各个阶层都有他的朋友,官员、隐士、有普通百姓等。以酬唱应答形式表现他的忧国忧民情怀,也有表现和友人之间深厚感情的诗歌。三、行诗的艺术特色杜甫以歌诗“放情”自我,而在行诗中则是特意安排了重大家国军事题材,更多是体现杜甫对于渺渺未知之历史的反思和担忧,淋漓尽致地展现着杜甫对于家国的思考,并把这种思考渗透在诗人独特的内心感受中,形成杜甫行诗方面的特色:在语言上,非常讲究语言的技巧和方法。在杜甫的行诗中,他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用事、俗语、民歌吸收这三个方面;在意象上,杜甫在自己诗歌中创造了许多意象,更显其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杜甫在诗歌中的意象主要分为自然景物、人物、古代遗迹等三个方面:在章法上,杜甫布局方式多样,有“倒插法’“透过一层法”、“突接法”等,在行诗中最主要的两大章法是内容上“缘情而任势”和篇幅上“大开大合”;在连章古诗中,继承了诗经传统,同时在结构上又有新突破,在反思内容上体现了社会价值观之变化;在叙事与议论上,采用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有直言不讳,有温婉含蕴,有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