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翻译规范角度对哈利·波特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翻译规范是描写翻译学的重要一支。其创始人图里借用社会行为学的概念,突破固有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框架,将翻译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之中,提出翻译规范理论,将规范分为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而切斯特曼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将翻译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又称产品规范和过程规范),后者更是细分为责任规范、交际规范和关系规范。至此,翻译规范涉及的范围更加细致全面。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全世界各年龄段读者的欢迎。作品先后译成67种语言在200个国家发售,截至2017年1月,哈利·波特系列销量已超5个亿,在全世界畅销书销量史上排名第三,仅次于《圣经》和《毛泽东选集》。种种数据无不显示出哈利·波特无与伦比的魅力。作为畅销小说系列,哈利·波特在文学界的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从各自角度发掘研究其文学意义。从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角度解读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异同也是这种形势下的一个尝试。中译本的诞生使更多的国人能够阅读哈利·波特,可以说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成功与其译本息息相关,前前后后也有很多相关研究,但是前人对哈利·波特的翻译研究大都从功能对等、目的论、接受理论等角度研究哈利·波特系列的一个译本,选取样本片面,忽略了和哈利·波特系列的连贯性,也很少考虑译本背后的翻译规范制约。目前关于规范理论的研究基于图里翻译规范的比较多,但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更加全面细致,也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强调译者主观能动性。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角度对哈利·波特系列丛书进行研究的还未曾得见。本文以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为理论指导,以哈利·波特系列丛书的大陆版译文和台湾版译文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从译文出发,对比分析原文与译文对应关系,比较两个译本的不同对应,找出译者在处理某些翻译问题时的翻译策略,分析这些策略背后的因素,即翻译规范,并归纳能够解释翻译规范的内在法则。不同于规约性理论,翻译规范理论是描述性的,翻译规范不是为了规定译者该怎么翻译,而是为了找出译者翻译规律,并解释译者种种翻译行为背后的原因。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目标、方法和篇章结构。第二章文献综述,主要介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哈利·波特以及翻译规范的研究现状与不足,发现本研究的意义。第三章介绍本文的理论依据,详细说明了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理论。第四章进行材料分析,从语义、语法/句法和语用层面分析发现不同译本采用的翻译策略的异同。第五章通过翻译策略的分析找出隐藏其后的翻译规范,并归纳造成规范异同的主要原因。第六章总结本文研究结果与不足,并对未来研究发展进行展望研究发现,翻译规范是动态的,受文化和社会环境影响。翻译规范贯穿于翻译过程的始终,从原文选取、到文本翻译、到译本接受,都是翻译规范影响的结果。受意识形态、市场定位等因素的影响,两个译本的翻译规范有所同,亦有所不同。首先,在期待规范上,两地都期待英美文学。不同在于,大陆版本符合成人读者的期待,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更多的是异化,力求展现一个最真实的作品。而台湾版本符合的是儿童读者的期待,在策略上多归化,展示了一个生动有趣的魔幻世界。其次,在责任规范上,两个译本都对翻译涉及的各方负责,差别在于大陆译本将最大的忠诚交予原文,而台湾译本将最大忠诚交予目标读者。然后,在交际规范上,两者都追求理解这一价值,做读者与原文的桥梁,但在策略上有很多不同:大陆版本更多采用的是语义策略,而台湾版本多采用语用策略。哈利·波特系列丛书作为一个整体,译本内部受交际规范影响保持前后一致。最后,在关系规范上,大陆版本更多受语义相似和形式相似制约,而台湾版本则受风格相似和效果相似影响。本研究创新点:从翻译规范角度出发,拓宽了哈利·波特中译本的研究视野,摆脱了以往规约性的理论指导,而是从译本出发,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也更突出了译者主观能动性。以哈利·波特全系列作为研究对象,避免了以往选材单一片面的缺点,考虑到了同一系列的连贯性。从切斯特曼翻译规范角度对哈利·波特全系列中译本的研究还没有,本研究填补了这块空白,也证明了翻译规范理论在解释译者行为、译本接受方面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