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货币需求理论既是货币经济理论的重心,也是宏观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货币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依据。因为我国利率尚未市场化,把其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中介目标仍然缺乏现实的可行性,因此我国把控制货币总量作为中介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又必须以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为前提,因此一个稳定的货币需求函数是货币政策实施中运用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先决条件。所以,经济学家们花费了大量气力来确定影响长期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稳定关系。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自1978年拉开序幕,至今已经走过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里,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逐步建立了各种金融组织体系和多元化的金融市场等等,同时也出现了“失踪货币”以及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等许多令人费解的货币现象,使得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不能很好地解释当前我国的货币需求现象。在此背景下,国内外学者或是对原有的理论进行了修正,或是尝试建立新的货币需求理论。但是纵观他们的研究可以看出,侧重于宏观货币需求理论和实证的研究多,而侧重于微观货币需求理论和实证的研究较少。然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则要求越来越多的微观经济主体更加广泛地融入到经济活动中去。同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也对经济主体行为特征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转轨期中国货币需求为研究对象,运用现有的经济金融理论,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尝试从微观视角构建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分析影响我国狭义货币需求和广义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并对我国的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这两个层次的货币需求进行实证研究。各部分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部分。这一部分首先对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现实意义进行了介绍;然后对转轨、货币和货币需求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提出了文章的研究结构及研究思路,以期使读者能够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