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硬山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建筑形式。从建筑结构上来看,硬山式建筑的屋面在结构上只有前和后两个坡面,前后两面为斜坡,左右两面与房屋侧面相交,并由木梁砌合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据史料记载和对现存的硬山式建筑进行研究,得出硬山式建筑起源于宋代。硬山式建筑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中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之一,在民居建筑史上具有重大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选择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硬山建筑作为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硬山式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建筑形式。从建筑结构上来看,硬山式建筑的屋面在结构上只有前和后两个坡面,前后两面为斜坡,左右两面与房屋侧面相交,并由木梁砌合在山墙内的建筑叫硬山建筑。据史料记载和对现存的硬山式建筑进行研究,得出硬山式建筑起源于宋代。硬山式建筑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中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之一,在民居建筑史上具有重大的社会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选择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中具有代表性的硬山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第一方面对硬山式建筑进行概念解读,分析其起源和发展;第二方面通过对比安徽宏村和北京四合院的硬山式民居建筑,研究其建造技术、建造工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三方面与现代建筑技术结合展望硬山建筑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这三方面入手对硬山式建筑做深入研究。本文最终目的是想从民居中最为普遍的硬山式建筑入手,整理和丰富前人在硬山建筑上的研究成果,并为当代城市规划方案的设计与施工做出一些实质性的工作。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以及民居爱好者的文献研究和研究成果分析,运用了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从硬山建筑的历史起源出发,并围绕硬山建筑的相关概念范围,重点分析安徽宏村和北京四合院的硬山式建筑特点,阐述硬山式建筑的建造工艺和艺术特点。
关于硬山建筑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研究。陆琦在“硬山建筑在岭南传统建筑的发展缘由研究”中提出:“硬山的出现及其变化的多样性发展,不仅代表了传统建筑技术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更是传统审美艺术与建筑技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外国学者在对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中,针对中国传统硬山民居的研究大多偏重房屋结构、梁木结构以及装饰元素的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中硬山式建筑的研究,为中国各地传统建筑的保护和维护工程提供参考和建议,为硬山式民居建筑的艺术研究和建筑工艺研究提供一定的参照。
其他文献
在中华文明历史血脉之传承中,各民族在多元共生的文化土壤环境及社会变迁中孕育了众多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的老龄应对实践,为我国老龄社会研究乃至为人口老龄化的世界性问题解决提供了路径思考。在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的田野调查中作者发现,在牧区普遍存在如此的文化现象:牧区老人从牧业村落流动到小城镇聚居。基于这样的田野发现,本文核心问题是探讨老人流动行动背后的动因、社会文化框架以及老人在小城镇聚居情境中的
二十世纪中期以后,藏传佛教在欧洲的传播呈现出繁荣态势,寺院及信众数量大幅增加,而噶玛噶举派是藏传佛教在欧洲传播中比较突出的一支。西方喇嘛奥莱创办的“金刚之道”(金刚乘学派),其修行中的身体技法与禅修法相关联,比较容易被传播地信众接受而广泛流传。噶玛噶举派在欧洲传播的经验告诉我们,藏传佛教乃至中国民众信仰的其他宗教不仅是我们自己的宗教,它们也可以在海外传播,发挥文化桥梁作用。我们需要搞清西方人信仰中
在我国,财政贴息政策是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运用信贷资金价格补贴的形式,针对某一特定区域或特定对象常用的一种财政补贴政策。在实践中财政贴息政策的有效性并非一成不变,表现出很多弊端,如套利寻租、道德风险、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逆向选择、“投资依赖”、“金融财政化”等问题。财政贴息政策有效性不足不仅影响到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经济发展问题。国内外现有研究对财政贴息政策关注较少,虽然在分析财政
几十年来,中国扶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2011年国务院公布中国仍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说明现阶段中国仍然存在较大面积、“久扶难脱贫”的经济洼地。值得强调的是,在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竟有10个为少数民族地区,这就意味着当前中国的贫困问题中,少数民族的贫困现象在贫困范围、贫困规模、贫困程度、脱贫难度等多方面可能存在相对更为艰巨的困难和强大的阻力,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与此同时,中
随着贫困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凸显,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中国,近年来提出“生态扶贫”的扶贫方针与政策,受到世人的关注。“生态扶贫”概念的提出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若要正确理解“生态扶贫”的内涵,找到合适的“生态扶贫”路径,首先应该对此前的扶贫理论、指导思想、扶贫手段等进行全方位的梳理。此前中国的相关决策者、执行者和专家学者从扶贫理论的建构到扶贫路径、手段的选择与实施,都
社会“失序”与经济贫困关系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是社会秩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映射与极端表现形式。本研究是基于人类学视角下的村寨“失序”与“富饶”的贫困研究。论文以文化持有者为陈述主体,在描述系列社区“失序”事件的基础上,揭示“失序”事件背后文化成因,呈现社区“失序”与“富饶”贫困的特殊历史形成过程,探究社区“失序”与“富饶”贫困内在关联机制。 本研究以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W村寨为田野点,以土家族为研究
利用文化整合理论,借鉴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以及“链”概念的特点,提出生计链分析框架,并从农户生计链的视角探讨贫困的形成机理。同时,选择湖南省吉首市L村为个案,运用生计链分析框架解读和分析L村生计链贫困的精准扶贫化解路径,以期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扶贫成果的巩固以及全面小康的实现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研究旨在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在对贫困认识以及贫困化解路径的既有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从当前精准扶贫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集中了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由于地理、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也成为扶贫攻坚中的重点任务,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因此要实现我国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要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多年以来,我国一直比较重视民族地区的脱贫工作,在扶贫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并且使大量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富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人们在基本生活物资得到充分满足之后,与之而来的精神消费项目也与日俱增,旅游消费已成为普通民众消费的重要方式。本文所指的民族集镇即多民族杂居,极具少数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边界小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一些极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旅游景点纷纷涌现,民族集镇地区旅游经济也得到了不断的催生和高速的发展。湘西作为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拥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秀美的自然资源
传统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特别在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政策深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推动了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经济健康发展,而且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同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精准扶贫的提出,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备受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