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倍受关注,它既是对传统班级授课制下教师中心模式的深刻颠覆,也是课堂教学结构产生系统性变革的典型范式,对其进行积极探索和深入研究,能为课堂结构变革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理论佐证和实践指导。移动社交网络由于其本身所富含的移动互联技术基因和社交活动价值理念,对于社会文化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渐成显势,对于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乃至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观念和全局行动,也存在着适切而又紧密的理论关照和实践意义。然而,在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我国目前的翻转课堂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平台选择和模式构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完整性。据此,在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常态下,运用移动社交网络进行大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基于此,本研究明确了“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主题,在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下,综合运用了内容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准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于应用移动社交网络推进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探究了如何促进大学生在日益普及的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中有效地开展翻转学习活动。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对移动社交网络进行教学功能的挖掘、移植和开发改造,探究运用移动社交网络开展大学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方法。论文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推演,首先构建了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即基于移动社交网络(Mobile Social Network)的“课前知识传授(Knowledge Impartment)、课堂知识内化(Knowledge Construction)、课后知识迁移(Knowledge Migration)”的三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原型,并对其进行了内涵解析和要素分析,设计出了该模式的评价框架和指标体系。其次采用了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经过三轮迭代循环,细化了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分阶模式和实施体系,形成了具体的基于移动社交网络的三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一整套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活动流程环节、参与式教学设计机制、学习效果评价方式等分阶模式和实施方案。第三,开展了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效果评价,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建立对照组和实验组,设计了不相等区组后测准实验设计模式和单组前测后测时间序列准实验设计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形式进行评价数据收集,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检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和行为几个维度的学习效果均有提升,该模式的构建以及相应内涵体系的建立,基本达到了研究的预期目标。最后,在前期研究和效果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进一步总结出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应用实施时必须遵循的原则和相关策略,这既是该模式推广应用的指导原则,也是对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内涵特征的再次凝练和深化。本研究的结论主要有:(1)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应用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2)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应用移动社交网络构建翻转课堂教学平台,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3)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知识学习为主线,串联起了知识传授、知识内化和知识迁移的整体认知链条,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情感和行为的统合发展。(4)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施行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明确移动社交网络的价值效度,合理进行实践应用。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1)理论层面。本研究提出的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移动社交网络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翻转课堂理论体系,为促进高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新的途径。(2)实践层面。在完善和细化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本研究总结形成的教学设计方案、活动流程环节、平台开发模式、参与式教学设计机制、学习效果评价方式、推广应用原则和策略体系等一整套具体详细的分阶段模式和实施方案,为高校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的操作程序和实践指导。本研究受现实条件制约,还存在着研究样本整体偏少,研究周期较短等不足。基于上述认识,本研究期望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S-IC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框架,优化实施规程和教学设计方案,细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在更宽阔的范围内如基础教育领域、继续教育领域中开展应用研究。同时借助本研究的拓展性策略体系,不断提升模式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使之更加完善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