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课题以六经辨治体系以及中医适宜技术相结合的整体观理念为立足点,评价应用六经辨治体系结合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社区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的疗效,为进一步完善社区医疗水平,结合中医药相关技术,提高社区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方法:在社区中心选择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且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共计560人,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其中治疗组297例,对照组263例,两组均采取以健康生活方式为初级干预措施并服用降糖药来控制血糖,治疗组在此治疗基础上加六经辨治经方结合中医适宜技术(针灸疗法等),12周为一疗程。治疗前分别观察患者中医证候及相关实验室化验检查结果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评价以六经辨治指导下的中药结合中医适宜技术方案干预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分析。结果:在研究过程中部分患者因迁徙或依从性等原因,导致治疗组患者数据脱落7人,对照组患者数据脱落6人,最后纳入分析研究的患者547例,其中治疗组290例、对照组257例。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研究前在性别、平均年龄、血压、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等指标上差异,经统计学方法检验,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存在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2.数据统计显示纳入治疗组患者主要有6种中医证型,按照类别分为厥阴病之寒热错杂证、阳明病之胃肠湿热证、太阳病蓄血证、太阴病之脾虚湿盛、少阳病之肝郁气滞、阳明热盛合气阴两虚证。部分患者辨证为少阴病,但多病情危重,难以接受整个课题研究过程,故不纳入本研究范围内,未纳入本研究数据统计及进行研究相关的干预治疗。3.将符合上述6种证型的患者分为6组,均为治疗组。选择未进行中药治疗和中医适宜技术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血糖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治疗组患者空腹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同理,将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指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指标结果,分别进行对比组,结果提示:治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和甘油三酯指标均低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组患者经中医伤寒经方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后,观察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提示总有效率:太阴脾虚湿盛证78.85%、太阳蓄血证78.26%、阳明胃肠湿热证83.33%、厥阴寒热错杂证84.09%、少阳肝郁气滞证75.93%、阳明热盛兼气阴两虚证84.78%,对照组(64.59%)。将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经中医伤寒经方及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后,治疗组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社区2型糖尿病人群呈现出六经辨证的6类常见证型(少阳病之肝郁气滞证、太阴病之脾虚湿盛证、太阳病之蓄血证、阳明病之胃肠湿热证、厥阴病之寒热错杂证、阳明病之热盛兼气阴两虚证)。分别采用四逆散、理中汤、桃核承气汤、葛根芩连汤、乌梅丸、竹叶石膏汤等6个经方配合中医适宜技术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良好。2.2型糖尿病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经六经辨治,使用中医经方结合中医适宜技术,能够更加有效地控制血糖和提高了本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3.六经辨治体系结合中医适宜技术对于干预2型糖尿病患者可能是有效的,为2型糖尿病的社区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临床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