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医辩证治疗癫痫历史悠久,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配伍理论和经验,尤以石菖蒲配伍组合疗效显著。以复方中药为源泉的创新药物研发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极大的机遇。难治性癫痫是医学界一大难题,由于治疗手段匮乏,药物稀缺,其治疗药物研发兼具紧迫性与挑战性。本文作者以“组合中药分子化学”策略为指导,以“良关系”之君使药对“远志-石菖蒲”的核心有效中药分子(3,4,5-三甲氧基肉桂酸)及代谢效应物质(α-细辛醇)为切入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辩证治疗癫痫历史悠久,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配伍理论和经验,尤以石菖蒲配伍组合疗效显著。以复方中药为源泉的创新药物研发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极大的机遇。难治性癫痫是医学界一大难题,由于治疗手段匮乏,药物稀缺,其治疗药物研发兼具紧迫性与挑战性。本文作者以“组合中药分子化学”策略为指导,以“良关系”之君使药对“远志-石菖蒲”的核心有效中药分子(3,4,5-三甲氧基肉桂酸)及代谢效应物质(α-细辛醇)为切入点,针对GABAA受体及治疗难治性癫痫新靶点——乳酸脱氢酶(LDH),设计并合成了 33个全新的α-细辛醇酯及酰胺系列衍生物。采用规范的动物药理学实验对化合物的抗癫痫活性、神经毒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从能量代谢角度出发,对候选活性化合物的机制进行了阐释。研究发现化合物C14-C16具有显著的抗癫痫和LDH抑制活性,是抗难治性癫痫的新分子实体,具有潜在开发价值。同时,结合计算机模拟进行分子对接,对候选活性化合物的作用机理进行了虚拟再验证,其结果与在体动物实验一致。本文实验结果充分肯定和发展了组合中药分子化学这一“整合-结合-融合”的“合策略”,该策略在分子快速设计与构建中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和高效性等特点,为临床难治性癫痫药物的开发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为复方中药现代化研究与开发提供新的策略。全文共分4章,作者的主要贡献如下:1.丰富和发展了组合中药分子化学这一“整合-结合-融合”的“合策略”快速分子设计构建方法。该策略可将针对某疾病的中药活性分子和代谢效应分子“整合-结合-融合”成新的分子实体,体现出高效、适宜的特点,这种药物分子的设计策略可为中药及复方中药有效成分的二次开发及现代化的推进提供新的践行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意义。2.基于“良关系”之君使药对——“远志-石菖蒲”的核心有效中药分子(3,4,5-三甲氧基肉桂酸)及代谢效应物质(α-细辛醇),采用“组合中药分子化学”研究策略,设计、合成了 33个代号为“93S”的全新C系列目标化合物(α-细辛醇-肉桂酸酯系列衍生物(C1-C30)、α-二氢细辛醇-TMCA酯(C31)、α-细辛醇-TMCA酰胺(C32)和α-二氢细辛醇-TMCA酰胺(C33))和29个中间体。采用1H NMR、13C NMR和HRMS(+ESI)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3.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公布的“抗癫痫药物开发程序”,对所合成的93S系列衍生物(C1-C33)的抗癫痫药理活性进行系统测定和评估。内容包括:采用最大电惊厥实验(MES)和旋转棒实验筛选候选活性化合物;采用化学物质PTZ和3-MP诱导癫痫动物模型进一步评估候选活性化合物的抗癫痫作用并推测可能的作用机制;采用福尔马林试验模型评估候选活性化合物的抗神经性疼痛作用;进一步采用MES、sc-PTZ、sc-3-MP、-TOX和-福尔马林试验模型,定量评价了活性较好化合物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半数中毒剂量(TD50)及安全指数(PI=TD50/ED50);采用sc-PTZ诱导的斑马鱼癫痫模型,考察了候选活性化合物对斑马鱼行为学及癫痫标志基因c-fos表达的影响。在体实验结果发现化合物C10~C11、C14~C17、C21显示出显著的抗癫痫活性和抗神经性疼痛作用,且安全性较高,特别是其抗癫痫活性和安全指数都优于阳性药司替戊醇及丙戊酸钠。4.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化合物C1~C33对LDH1和LDH5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三甲氧基取代及四甲氧基取代肉桂酸细辛醇酯(C10~C11和C13~C17)对LDH1和LDH5显示出较明显的抑制活性(抑制率为8%~27%)。同浓度下,这些化合物对LDH的抑制活性显著优于阳性药司替戊醇(首个在欧洲、加拿大及日本获准治疗儿童难治性癫痫Dravet综合征的“孤儿药”)。同时,我们采用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系统定量测定了候选活性化合物C14~C16对LDH1和LDH5催化丙酮酸到乳酸反应产物含量的影响。考察了候选活性化合物C11及C14~C15对LDH的抑制动力学,通过双倒数曲线作图发现C11及C14~C15对LDH活性的抑制类型为非竞争性抑制。此外,利用分子对接软件对C10~C11和C14~C16同LDH酶的具体结合情况进行了计算机辅助模拟,结果与活性测定数据一致。
其他文献
核桃(Juglans regia)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核仁含有50-69%的油脂,而其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占71%以上,核仁表皮(也称内种皮),富含多酚等次生代谢物,因此核桃仁被誉为二十一世纪超级保健品。目前,核仁营养的遗传调控机制仍未阐明,从分子水平上改良核桃坚果品质就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围绕核桃坚果发育中的重要组分,通过分析核仁和内种皮发育过程中的转录组和代谢组数据,挖掘参与重要组分积累的关
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是天然分布于我国海南省的重要珍贵红木树种,在高档家具制作、精细雕刻用品、中医中药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天然的降香黄檀资源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因而亟需发展人工林,增加木材供应,提高产量和质量。应用优良种质材料是林业生产实践中提升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而扦插繁殖是将优树材料
短枝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是木麻黄科(Casuarinaceae)木麻黄属(Casuarina)的常绿乔木,是我国引种最早且人工栽培面积最大的木麻黄科植物,天然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亚和太平洋群岛地区,因其抗旱、耐盐碱、生长迅速、耐贫瘠等出色的生理特性,在受干扰的困难立地可以与其它树种一起建立先锋群落,已成为我国华南沿海地区重要的生态防护林、用材林和多用途林树种。针
大花序桉(Eucalyptus cloeziana)是重要的实木用材树种,被称作“澳洲大花梨”,原产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其遗传改良刚刚起步,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遗传增益极为紧迫。分子育种是利用与性状相关的标记进行选育,对遗传背景复杂、杂合度较高以及易受环境影响的林木而言,可以提高早期选择的准确性以及加速育种的进程,遗传图谱作为遗传改良的重要工具,对解析遗传结构,分析基因进化及辅助基因组拼接、组装等提
钙离子依赖型脱氧核糖核酸酶(CALCIUM DEPENDENT NUCLEASE 1,CAN1)作一种Ⅰ型DNA酶,可以无规则剪切单链与双链DNA。被认为在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过程中发挥着剪切基因组DNA的功能。在木本模式植物杨树次生生长的木质化过程中,管状分子(tracheary element,TE)的形成被认为是经典的PCD过程,该过程受到了C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流域河川径流量明显减少,这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往的研究多认为植被增加是河川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但是植被增加对径流减少的贡献有多大,目前尚不清楚。这严重限制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措施的管理和进一步优化。因此,本研究选择位于黄土高原半干旱-半湿润区过渡带的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1966~2017年的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地形数据和植被覆盖数据,首先定量区分了气
落叶松是我国重要的针叶速生用材树种,体细胞胚胎发生是其分子育种与品种化繁殖的重要手段,也是在细胞与分子水平上研究其生长调控与个体发育机制的理想实验体系。但由于不同基因型及其感受态胚性细胞诱导差异较大,继代过程中胚性能力退化,导致体细胞胚的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体细胞胚胎发生体系在细胞高效繁育上的应用。氢气作为新型信号分子已在植物生长发育研究中发现其影响细胞分化、增殖与生理生化机制,并在micro R
核桃是重要的经济林树种,新疆是我国优质商品核桃的主产区。上世纪50年代末期,在新疆环塔里木盆地首次发现童期极短,具侧花芽结果习性的核桃实生群体,因该类群具有种子播种后当年或翌年即可开花结实的特点,所以被称之为“早实核桃”,而通常5年以上结果的核桃称为“晚实核桃”。早实核桃的“短童期”和“早丰产”的特性已被广泛应用到杂交育种工作中,选育出我国北方90%以上优良品种,在新疆以‘温185’和‘新新2号’
楸树(Catalpa bungei C.A.Mey.)属紫葳科梓树属植物,是中国特有的珍贵用材和园林观赏树种,它分布广泛,种质资源十分丰富。金丝楸(Catalpa bungei var.)是楸树的一个地理变种,其心材呈金黄色,力学性质良好,是用途广泛的优质木材。本研究以21年生金丝楸为对象,对其边材和心材进行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共检测到633个代谢物,其中341个代谢物的含量有显著差异。在差异代
林分密度是影响林分生长和质量的重要因子。通过密度调控,使林木处于最佳密度条件下,可得到更大的收获和效益。目前,表达林分密度的指标有株数密度、林分密度指数SDI、Nilson林分密度指数SD、优势高—营养面积比Z、相对密度RD和相对植距RS等指标。林分密度指标中,不同的指标反映的密度意义不尽相同。因此,研究不同林分密度指标的变化规律,分析林分密度指标在林分生长收获模型中的应用价值,对林分密度的精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