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众文化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理论资源和可供借鉴的文化研究模式,作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于描绘出社会生活的众生相。本篇论文将大众文化放置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进行讨论,后现代主义前卫而包容的言说方式为大众文化提供了更为自由多元的研究途径。在此背景下研究大众文化,既是对于大众文化理论的重新认识,也是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的助推,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旨在深入到当前文化发展和文化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众文化的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理论资源和可供借鉴的文化研究模式,作用于社会的各个方面,在于描绘出社会生活的众生相。本篇论文将大众文化放置在后现代的语境中进行讨论,后现代主义前卫而包容的言说方式为大众文化提供了更为自由多元的研究途径。在此背景下研究大众文化,既是对于大众文化理论的重新认识,也是对大众文化理论研究的助推,在理论研究基础上,旨在深入到当前文化发展和文化生产的现实当中,反观文学艺术美学实践,探寻我们身处的社会文化,以及潜藏在无意识领域的文化因子对于我们当前文学创作和美学走向的影响。这样对于大众的研究能更丰富地、更真切地表现中国社会文化心态和文化问题。在理论和实践意义方面,对于文化生产、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网络文学生态研究以及后现代视野下的大众文化新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反思作用,从文化、文学和审美三个维度出发,着重描绘大众文化的当代美学形态。本篇论文主要分三个章节进行写作,分别是大众文化的美学意义、表现形态和新的发展方向,立足于大众话语的讨论和文化研究立场,例如以文化为研究视角,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作为大众欺骗启蒙的文化工业为出发点,深入到青年亚文化、微文化和城市空间文化和其他文化表征层面等新的研究领域,试图在跨学科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创新和融合,媒介文化的传播影响,以后现代学者詹姆逊、鲍德里亚等人的消费理论为视角,探索大众文化的美学发展方向,以及实践论基础上的美学形态。从探求大众文化的文化内涵到如何更好地运用大众文化,冲破现象遮蔽,调和文化语境的差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实践更好融合起来,积极寻找一条健康的文化发展之路。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这是关系到国家和谐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 当前农业农发展进入新的阶段,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发,找准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探索适合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可参考、便于实际操作的示范模式和发展路径与对策。改革开放30年来,定南县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农村发展,全县农村社会经
近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加上各国经济关系的广泛发展,全世界的人都能很容易地相互交流,世界上不同语言人们的交流机会和次数也增加起来了,所以语言障碍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在语言的交流中,经常会出现把别的国家语言的发音和用法运用到自己语言系统中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新词语。新词语的兴起,丰富了语言的词汇系统,方便了各民族的日常交流,同时提升了新词语在词汇学研究中的地位。阿拉伯语和汉语新词语对比研究
网络游戏塑造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因为作者的力量,网络游戏聚集了来自跨越时空,无分时、地的各种玩家。通过游戏,作者与玩家共同创造出一个充满奇迹、命运多变的世界。在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间搭起意义之桥的就是游戏“世界观”。本文主要从“世界图景设定”、“剧情故事设定”、“运行规则设定”三个方面探究“游戏世界观”,以期了解“游戏世界观”是如何构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虚拟世界,如何为现实世界的人们提供意
日本是境外鲁迅研究开展得最广泛、深入的国家。其中,竹内好的鲁迅研究不但在日本,甚至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从90年代中后期起,伴随着国内学界对现代性问题的思考,“竹内鲁迅”作为一种异域资源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被广为研究、引用的对象。进入21世纪后,对“竹内鲁迅”的反思开始增多,尤其是其本原论、主观性的思想倾向受到了诸多质疑。在笔者看来,这种毁誉参半的原因与我们对“竹内鲁迅”
1977年,朱天文姐妹等青年才俊在胡兰成、朱西宁的支持和指导下,创办了《三三集刊》,吸引了大批文学青年麇集周围,形成了三三文学集团。三三文学集团存在时间不长,但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作家,其中部分人后来又影响了一些后辈作家。这些作家在文学书写上有着内在的继承脉络,构成了“三三”谱系。“三三”谱系作家的小说书写,影响和推动了台湾当代小说的发展,也证明了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绪论部分对“三三
二十世书香门第,五百年忠厚人家。宝应朱氏作为明清江淮间名门望族,历经二十余代、五百余年,向以诗书继世、忠厚传家,风雅不辍、弦歌不息,几于代代有作、人人有集。明清两代朱氏一门共造就学人70位、著述260种,现存者亦达110种之多,群星璀璨、著作如林。其著述涵盖经、史、子、集四部,对经学、文学、史学、文献学、小学、金石学、医学、农学、水利学等门类均有涉猎,合义理、考据、辞章三门学问,而尤以文学、经学、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是一道人文景观,也是一道文学景观。在物质实体上,它包含着建筑、造山、理水、艺木等造园艺术;在意识形态上,它蕴含着文人的文学书写。园林不仅仅是建筑、山水和动植物的有序排列,也是文人在其间游赏、唱和的历史见证。文人在园林里雅集、饮酒、赋诗之余,也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意识融入了园林。我们可以认为,园林的建筑实体、文人雅集和文学书写共同构成了园林的历史空间。纵观巴蜀园林研究,或局限于园志
40年代中后期至50年代前期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转型意义的时期,随着国共战事的日趋明朗化,和平、民主、建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想呼之欲出。有效地调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协力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成为中共的政治和军事战略目标。而与此相配合的是发挥“文化部队”的效力,推广“为工农兵”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时期。这一时期也被学界普遍认为是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发生转向的重要的时期,当代文学的
“十七年”的革命历史小说是中国革命文学的重要发展阶段,代表着“红色文学”的“鼎盛期”,同时,它又是多层面、极富张力的存在。过去的研究虽然注意到了一些历史、叙事复杂性,但就小说中被压抑的成分方面尚缺乏全面而深入的梳理、探究。于是,本文试图借用“记忆”理论来阐释革命历史文学的历史再现与文学性表达问题:一方面指出革命历史文学再现中被压抑的史实和诗性,另一方面进一步分析、总结压抑的形态、机制和特征,进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