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的英译本大多是由外国学者完成的,其中阿瑟威利的译本被认为是诸多译本中最成功的一部全译本。但是,我们仍然发现他的译本总体质量不高。由于儒家思想是我国主要文化的源头之一,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的责任理所当然的应由我们来承担。最近丁往道教授翻译了《论语》中的一百条语录。他的翻译简练,很忠实于原作。这篇论文旨在对比这两部《论语》的英译本。因为丁往道教授只翻译了《论语》其中的一百条语录,所以这篇论文研究的对象也是他们翻译的这共同的一百条语录。《论语》的英译与跨文化研究有着本质联系的。在对两种异质文化进行转化的过程中,通常需要先在两种基本翻译策略中做出选择,即归化和异化。归化是指译者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为了将源语文本中的“异域性”最小化而采取的一种透明的,通顺的翻译策略。异化是指“有意的打破目的语的语言规范和文化惯例的翻译策略(Shuttleworth & Cowie, 1997: 59)。”本论文旨在发掘怎样在《论语》的英译过程中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归化使源语文本可以识别,具有“相似性”,使异域文化更贴近目的语文化的读者。异化意味着要拉近读者与异域文化的距离,从而使他们可以感受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本文也回顾了以往对于《论语》英译本的研究和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归化和异化策略在翻译过程中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补足的。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巧妙地将归化与异化相结合,才是解决语言和文化上的冲突的唯一出路。作者根据前面对归化和异化所作出的标准,阐述了是怎么样从语言层次和文化层次上统计出《论语》两个英译本中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倾向的出现频率。论文从四个层面阐述了《论语》英译本中的归化与异化:词汇层面、句法层面、风格层面和文化层面。最终得出结论是:在词汇层面上,较好是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但是当涉及到文化负载词时,要选择异化的翻译策略,需要时可附上脚注。在句法层面上,归化的翻译策略仍是占主导地位。在风格层面上,要较多的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而在文化层面上,异化的翻译策略仍是首要选择。希望这个结论同样也能够适用于其他先秦典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