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陈寅恪先生关陇集团理论及相关论述为基础,结合毛汉光等诸家研究成果,探讨西魏至唐初关陇集团之成立与发展变迁及与山东势力之关系,着重从关陇集团与山东势力之分合变迁把握魏周隋唐时期王朝嬗替之内在原因与规律及不同地域集团(势力)之间相互影响。全文共分五章和一个附录。 第一章《西魏时期关陇集团之形成及内部分野》。论述北魏末宇文泰割据关陇,拥立西迁之元魏皇室,建立西魏政权,凝聚以六镇鲜卑或鲜卑化武人为主导、联合关陇本地豪强、包括随魏帝入关之山东人十之胡汉一体之关陇集团。大统十六年,府兵组织系统正式成立,也标志关陇集团正式形成。通过对西魏时期府兵将领具体分析,我们认为:关陇集团主要分为三种势力即宇文泰为首之六镇武人、追随魏帝之山东人士与关陇豪强;六镇武人为主导,山东人士占重要地位,关陇豪强为辅;关陇豪强之实力、地位及重要性始终不及山东人士。 第二章《关陇集团、山东势力与魏周政局》。论述关陇集团内山东人士与六镇人士因对待魏室之不同态度而产生矛盾与斗争,最终导致宁文周取代元魏。北周平齐后,入关山东人士与旧齐山东人士结合,并从关陇集团分离出去,形成以原入关山东人士与旧齐人士为主体、以山东地域为本位、与关陇集团相对应之地域势力,从而对北周隋唐政局产生重大影响。北周末年,与山东颇有源源之关陇勋贵杨坚得到关陇集团与山东势力共同支持,代周建隋。 第三章《太子勇之废黜与隋唐间政局变迁》。论述太子勇试图结合关陇集团与山东势力,招致隋文帝猜忌。开皇十二年卢恺朋党案与十九年罢免高颎等事件,使文帝削弱了忠于太子勇之山东势力,开皇十七年刘居士案又使忠于太子勇之公卿子弟受到沉重打击,太子勇遂于开皇二十年被废。炀帝嗣位后亲用江淮人士,继续压抑原太子勇之势力。党于太子勇之公卿子弟,虽先后受文帝、炀帝压制,但潜在实力不容小视,隋末大乱之际更积极活动,宇文化及江都弑逆与李渊晋阳起兵及顺利入关皆与之有关,从而成为推动隋唐嬗替之重要力量。 第四章《李唐之兴与山东势力》。论述因太子勇之废、汉王谅之乱及杨玄感之乱,大业年间山东势力遭到炀帝严厉打击,经文帝、炀帝两朝清洗,山东势力在朝中实力趋于式微,与隋室相抗之主要力量,乃转为在野之山东人士;李渊大业末留守太原,山东人士遂纷纷归于李渊麾下,成为晋阳起兵之主力与代隋建唐之基础。隋代谣谶盛行,谣谶与政治斗争紧密相关,乃上承东魏北齐之风尚;谣谶又为联系山东势力与关陇集团之重要纽带,隋末大乱,李渊多引谣谶,尤其以山东之旧谣谶为号召,对于李唐之兴有重要作用。 第五章《综论:魏周隋唐关陇集团与山东势力》。总论魏周隋唐时期关陇集团与山东势力各自之发展嬗变及其相互关系之历史进程,并考察宁文周、杨隋、李唐皇室先祖与山东地区之渊源,认为这是关陇集团与山东势力始终密切相关之重要原因。 附录《邺城谣谶与北朝政治社会变迁》。论述谣谶在北魏迁邺迁洛之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随东魏迁邺,邺城谣谶进入繁荣时期;东魏北齐时代邺城谣谶与政治紧密结合,导致社会日益谣谶化,从而促成北齐终为北周所灭;邺城谣谶虽随北齐之亡趋于消歇,其潜移默化之影响却相当深远,与其颇有渊源之淫祀更代之而兴,北齐、隋唐之际“邺都难治”之形成与解决均与此息息相关。可以说,邺城谣谶既是北朝特定社会政治环境之产物,反过来又予北朝以至隋唐政局变动与社会变迁以深刻影响。 自陈寅恪先生提出关陇集团理论后,论者多注目于关陇集团之六镇及关陇成分,对山东成分则相对忽略;多言及关陇集团与山东势力之对立,于二者之渊源分合、相互影响及由此所致之社会历史变迁大势则论述较少,因此值得我们予以特别关注并加以研究,从而有助于深入理解西魏至唐初历史发展之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