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北魏乐籍制度确立,直至清朝雍正帝禁除乐籍制度,在这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乐户作为乐籍制度规定下专业的音乐艺人,“终身继代,不改其业”地服务于宫廷、地方官府仪式用乐以及多种类型的用乐,身份地位低贱。这类应差值事于宫廷或地方官府的职业乐人称官属乐人。本文关注的莱芜市牛泉镇庞家庄村“张氏吹打乐班”在历史上即为官属乐人群体,历史上他们的祖先在衙前为官府礼仪服务,承载国家礼制,乐籍制度禁除后转而服务于民间礼俗,并传承至当下。张氏吹打乐班是自明末起生存于莱芜西部地区,他们的官属乐人身份并没有明确记录,然而口述史资料中多有历史上家族成员为官府奏乐的表述,反映在这个家族乐班的诸多现象也与历史上的乐籍相联系:诸如先祖在明清期间曾无数次为新官上任和清官卸任而鼓吹,《同心曲》多用于迎接新官上任,《小别曲》乃清官卸任送别之曲目,主奏乐器就是“四锣八号”;清乾隆朝公主下嫁曲阜孔宪培(1756年—1793年,孔子七十二代孙),张氏吹打乐班曾为婚礼大典演奏;乾隆五十五年,张氏吹打乐班参加帝王祭祀泰山大典,这都是被家族中所津津乐道者。本文以口述史为切入点,结合田野调查、检索文献,历时性地探讨张氏吹打乐班的源流脉络,研讨该乐班在四百多年中传承礼俗仪式和仪式用乐变与不变的内在动力和外部原因,共时性地分析张氏吹打乐班与周边吹打乐班的所继承曲目、所服务礼俗仪式相通性的原因。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乐班承载以及民间礼俗用乐的现状管窥和把握一支乐队的承载与中国音乐文化大传统的内在关联。张氏吹打乐班的用乐传统之所以能够相对不变,其原因在于国家礼制转化为民间礼俗后百姓的文化认同。这些民间礼俗多为国家礼制的俗化,乐人们从服务于国家礼制转而服务于民间礼俗,服务于礼制仪式和礼俗仪式的用乐方面存有一致性的层面上持续发展,这就是本文研究一支乐队所承载中国音乐文化的“传统”在官属乐人身份解除与服务对象转换之后,在区域范围内传承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