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与文化具有天然的密切关系,正是在教育的作用下,文化才得以保存、积淀和发展,作为民族文化传承重要手段的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应该从实践层面探讨理论对于教育的促进作用。贵州省率先开展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民族文化依托学校进行传承已经走过十几年的春秋,由最初的活动开展阶段发展到具有媒介价值教材的开发,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起步比较早的学校积极寻求校本教材开发的外部智力与资金支持,依托本地特色民族文化资源,组织相关人员对其进行整合,群策群力,开发出了彰显本校特色的教材。本研究以扬武中学的实地调查为个案,对黔东南州部分学校开发的民族文化类校本教材进行搜集整理归类,通过问卷法、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了解其开发过程中涉及的主体方、利益相关方,把握教材开发的脉络流程。本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首先阐述了民族文化类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包括民族文化类校本教材开发的特殊性,开发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如满足学生实际需要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经典性、科学性原则等,开发过程的前置、中置、后置保障性机制,开发的意义等;其次在对丹寨县扬武中学校本教材开发过程进行重点梳理的基础之上,总结了该校在民族文化类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此同时,指出了其他同类学校在民族文化类校本教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材开发目的的功利性倾向、参与主体单一性、教材开发过程中相关保障性机制和规章制度的缺乏等,这些问题严重挫伤了相关开发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教材开发的质量。通过对问题原因展开分析,发现:现有的教育考评制度、教师理论水平及经费、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偏差:由此,本研究总结了一些关于完善民族文化类校本教材开发过程的一些启示,如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性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此类教材开发专家数据库等措施,旨在为民族文化类校本教材开发提供有效的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