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美德一直是中国的优良传统,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但是现如今,随着新的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的不断应用,我们的市场却面临着诚信危机。众所周知,人们的资产结构一般是由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等不动产组成。因此,一旦遭遇金融欺诈,人们损失的首先是金融资产,资产损失的速度快,损失金额大,金融欺诈行为从预谋到实施再到受害者发生实质性的经济损失,一般伴随有时滞性和隐蔽性,金融欺诈行为很难在第一时间被及时发现和制止。因此,金融欺诈对社会成员的资产安全、精神状态乃至整个金融秩序的稳定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寻找有效的金融反欺诈路径刻不容缓。本文主要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下的金融欺诈的概念、定义、特征、发生机制以及金融欺诈的预防等问题。本文的研究思路如下,首先,通过对欺诈以及金融欺诈的现象进行分析,给出欺诈以及金融欺诈的概念、特征,并说明欺诈与金融欺诈的异同点。其次,金融欺诈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本文认为信息不对称的普遍存在为金融欺诈的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并解释了金融欺诈行为的发生机制,认为预防金融欺诈的关键在于降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欺诈实施者的交易成本,减少欺诈行为的识别成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金融欺诈的成本-收益,认为金融欺诈的成本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成本,即欺诈实施成本;另一部分是外部成本,即处罚成本,也叫社会成本。模型证明了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是影响欺诈实施欺诈的关键因素。当欺诈收益大于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之和时,欺诈行为会发生。因此,我们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增加欺诈的内部成本加大,降低欺诈外部成本,有利于金融反欺诈。最后,结合前文的理论分析,本文给出了降低金融市场交易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以及加大监管的政策建议。对金融欺诈行为的理论研究以及实证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金融欺诈行为的发生机制以及如何有效开展金融反欺诈工作。本文希望通过经济学理论的分析方法,从新的视角解读金融欺诈的本质,为金融反欺诈路径提供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