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族”是导师傅延龄教授提出的一个崭新且甚具创意的概念。因“仲景方为医方之祖”、“仲景方是医方之母”。仲景以后的方由仲景方派生而出。仲景为祖,后人为孙;祖之与孙,遂成一族。所谓《伤寒论》方族,是指《伤寒论》方以及在其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方剂形成的一个个方剂群。一首方剂及其衍生方组成一个方族。人们比较熟悉“类方”的概念。“方族”与“类方”不同。类方仅仅表示方剂在结构上属于同一类别。而方族除了表明方剂在结构上属于同一类别以外,还表达出类方其在源流上的母子关系和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第一部分,本课题拟针对《伤寒论》方族进行文献整理及组方规律研究,从遍阅历代论著,博采众方、考证源流、分门别类、解析机理、探讨规律、指陈得失,探讨相关学术问题等方面着手。透过全方位掌握研究《伤寒论》方族,不仅可有利于临床应用,扩大临床需要,还能利于造就高水平名医,使从源到流,执简驭繁,曲尽变化,为无穷用。亦可因此充分认识方剂配伍原则和掌握演变规律。并透过“以方论证”等相关基础医学问题之探讨,更加有所依据地掌握病“证”的实质。也才能依此灵活掌握辩证论治的精髓。最后透过研究经方方族发展可以明确地认识到中医方剂发展的方向。 第二部分为《伤寒论》方族综合性研究。首先从探讨方的起源、药的起源及经方的起源着手。由于药物是发现的,而方是创造的。为了研究仲景《伤寒论》方源,本文提及仲景以前的几本古代方书,它们是《五十二病方》、《汉武威方》、《伤寒前方》,以及《内经》方等。如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189首、《居延汉简》完整1首、《汉武威方》31条、《内经》方12首、《汉书·艺文志》经方11家共274卷等,企图找出仲景方之可能方源。从现有文献看来,大多数医家认为《伤寒论》方的主要来源是《汤液经法》及其师张伯祖所授。另当还有其它来源,由《伤寒论·自序》一句“博采众方”即是有力的说明。可知300多首经方,看似“突然出现”,其实已有深厚而长久的渊源。再从君臣佐使、七剂、七情等《伤寒论》以前的方剂理论,反证得知《伤寒论》方的绝大多数可能并非仲景所创,而是由仲景集其大成者。正如《医学源流论》所云:仲景其方,“则皆上古圣人历代相传之经方,仲景间有随症加减之法”。故仲景乃立于历史的转折点,集其大成地让方剂学开花结果。 《伤寒论》子方的出现原因较多,首先是复杂临床病情的需要;其次如经方本身存在的不足故须加减化裁;又因新药物的出现,后世医家将之加入《伤寒方》而成新方;亦有因制方者用药习惯及其医学观念影响;亦有立方医家弄巧故加者等,都促使他们对《伤寒论》方进行化裁,创制经方子方。创制子方是对母方进行加减化裁而形成的,或增减其药味或变化其药物用量:例如增味以强化原方某方面的作用;或增味以补充原方不具备的作用;或增味以减轻或消除原方的副作用或毒性;或减味以消除原方于病情不宜的作用;或合方以将二首或二首以上的方剂合为一方,此为《伤寒论》方族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或对《伤寒论》原方的药味维持不变,而增损其用量,由此创立新的方剂。 《伤寒论》方剂对后世医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从方剂学的发展来看,汉以后方剂学又有很大的发展,《伤寒杂病论》载方不过300首,汉以后约400余年,唐代孙思邈撰《千一金要方兄记载方剂约6000首,《千金翼方》载方20*多首。宋代王怀隐撰《太平圣惠方兄载方达到 1“34首。宋代《圣济总录》载方 2万首,明代朱郴编撰《普济方兄广搜博采,集以前的方剂之大成,收录方剂竟然达到61139首。从数字上看,后世方剂确实远远超过了《伤寒杂病论入但是在实质上,在汉以后方剂的发展过程中,仲景方剂一直有着特殊的影响,成为左右方剂学发展的重要因素。早在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就称仲景方“最为众方之祖尸确认了仲景方的先导地位。后世医学家在组方用药时,从方名的确立、组方立意到药物的配伍组成和加减变化,无不效法和借鉴仲景。后世方剂除了在药物应用方面较仲景有所增加外,组方法度和制方原则均未超出仲景范围。后世医学家在使用《伤寒论》方药的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试验,有了很多发挥,较大地扩展了其应用范围。如桂枝汤在《伤寒论》用于治疗中风表虚,营卫不和,后世则将桂枝汤用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的治疗。从温病学发展而言,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中医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然温病学的发展,无不受到《伤寒论》的影响,温病学家也无一不精通仲景方药。如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温病条辨》许多方剂,及叶天士临床应用的诸多方剂都是直接引用《伤寒论》方,或者在《伤寒论》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 第三部分汇要解析了《伤寒论》七大方族,分别对桂枝汤族、麻黄汤族、桅子汤族、白虎汤族、承气汤族、柴胡汤族、理中汤族七大方族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的归纳、整理、分析其子方与母方的瓣系统关系。试举典型方族—一桂枝汤族为例。桂枝汤族以桂枝汤为基本方。《伤寒论》用药87味,其中应用频度最高的前5味药正是桂技汤的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