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破坏日愈严重,导致流域生态脆弱性问题大量涌现,针对生态脆弱性研究也越来越重要。贵州乌江流域处于中国西南喀斯特区的核心部位,属典型的山地流域类型,同时也是连接贵州中部资源腹地与长江中下游经济走廊关键的黄金水通道。长期的资源开发利用导致水环境质量下降、土壤污染面积扩大,生态破坏严重,水土流失量大,石漠化面积不断增加,湿地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等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开展研究贵州乌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对贵州省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暴露性-敏感性-适应能力的VSD模型选择了16个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构建了贵州乌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别采取层次分析法(AHP)和空间主成分分析法(SPCA)两种权重的确定模型对2000和2015年的贵州乌江流域生态脆弱性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计算得出生态脆弱性指数(EVI)。联合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现实表现特点和采用自然断点分类法,将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划分了5个等级:微度脆弱、轻度脆弱、中度脆弱、强度脆弱和极强度脆弱。通过统计不同脆弱度等级面积,利用生态脆弱性评价模型得到生态脆弱性综合指数(EVSI),探讨了2000和2015年的贵州乌江流域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特点并对如何改善地理环境提出了建议。所得到的的结论如下:(1)基于空间主成分分析,2000年~2015年贵州乌江流域内均以轻度脆弱度为主,强度脆弱次之,2000~2015年期间极强度脆弱面积减少,中度脆弱面积减少。然而,基于层析分析法来看,2000~2015年同样是以轻度脆弱为主,且面积有所上升,极强度脆弱的面积很少,占流域的面积不足1%,强度脆弱从占流域面积的9.5%下降到3.8%,降幅最大,同样中度脆弱也在下降,微度脆弱面积略有上升。(2)贵州乌江流域生态环境呈现上游和下游生态较为脆弱,中游地区生态环境较好趋势。贵州乌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指数EVSI值,两种方法结果都显示,15年间研究区生态环境整体状况是略微变好了,主要是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3)本研究通过对比层次分析法模型与空间主成分分析两种确定权重模型结果发现,这两种方法对贵州乌江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两模型算出的权重值都侧重于自然条件比如土壤侵蚀强度、石漠化程度等因素。(4)研究区内喀斯特地区轻度脆弱和强度脆弱的面积较大,占喀斯特区域面积56.03%,半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区域主要是强度脆弱,面积分别为6425.56km2、5378.15km2。(5)2015年微度和轻度脆弱区主要集中在流域的中游,其主要保护方法就是依然继续封山育林与注重保护区的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多使用新能源,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2015年中度脆弱区主要中下游地区,主要的措施是加强对农田基本建设,增加植被覆盖度,多植树造林,对于区域内的矿产资源,一定要采取措施保护矿山乃至整个工厂的环境,避免或减少对矿山环境产生不利影响。2015年极强度和强度脆弱区主要是在流域的上游和下游地区,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已经处于崩溃边缘,是研究区域重点优先治理的区域,主要的方法是严格控制该区域的人口盲目的增长,需要调整土地利用结果,禁止陡坡开垦,同时大幅度的增加林牧用地比例;增加植被覆盖率,积极退耕还林,退草还林,可以发展经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