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伴随经济发展的同时,社会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国民心理健康日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的发展实质上是人的发展,只有提高国民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在更高程度上促进国民素质提升,为国家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调查显示,焦虑相关的心理疾病在我国的影响范围较大,群体较多,而关于社交焦虑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问题性手机的使用也在日渐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甚至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大量研究表明,社交焦虑是导致个体手机成瘾的重要原因,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正处于自我概念整合的重要时期,关注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以及社交焦虑和手机成瘾的关系,对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心理健康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结合现实,研究大学生社交焦虑、手机成瘾、自我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为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更多的理论支持。研究采用社交焦虑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对西华师范大学、乐山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川渝两地的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纸质问卷500份,收回492份,问卷回收率达到98.4%。按照标准剔出无效问卷39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2.07%。为了保证研究的信效度,对三个问卷进行质量评估,通过验证性因数分析和信度分析发现,量表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具有较好的信效度。通过对样本进行单样本T检验分析发现,大学生的社交焦虑程度、手机成瘾倾向普遍较高。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运用Mplus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大学生手机成瘾在性别、是否独生、生源地、年级等方面都不存在显著的差异;(2)大学生社交焦虑在性别、生源地这两个人口学变量上呈现显著差异;(3)大学生家庭自我概念在性别这个人口学变量上呈现显著差异;(4)大学生心理自我概念在生源地这个人口学变量上呈现显著差异;(5)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自我概念和社交焦虑两两之间显著相关,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和自我概念呈显著负相关,手机成瘾倾向和社交焦虑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自我概念和社交焦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6)大学生手机成瘾、自我概念对社交焦虑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手机成瘾对社交焦虑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概念对社交焦虑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7)心理自我、家庭自我在大学生手机成瘾对社交焦虑之间起多重中介作用,且中介作用显著,结构方程模型成立。最后,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建议心理教育工作者从多维度、多层次的角度看待大学生的社交焦虑以及手机成瘾行为,帮助大学生构建积极正面的自我概念,多渠道提高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