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临床常见的原发性轻中度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抑郁症患者经针刺/假针刺联合赛乐特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者的疗效差异、症状改善情况,以期找到更好的增效疗法。同时运用fMRI技术采集脑内神经信号,通过对抑郁症患者针刺治疗前后脑内神经信号的检测、提取,分析针刺治疗前后抑郁症患者的脑内神经信号改变。研究其中枢响应机制,揭示针刺有效性的作用机理,提取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中枢响应特征,为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提供临床基础。方法:将纳入的16例原发性轻中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药物+针刺组,药物+假针刺组。两组分别在给药(赛乐特20mg, qn,连续服用12周)的基础上给予针刺及假针刺的治疗,每周3次,治疗12周。每组分别于治疗开始前、治疗四周、八周、十二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版本、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疗效评价。同时以脑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为研究手段,在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十二周结束后分别进行扫描,并通过低频振幅(ALFF)分析方法探讨针灸有效治疗抑郁症的大脑中枢机制。结果:1.两组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结果显示:①两组治疗12周结束后HAMD评分较同组治疗前均有显著性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的治疗差异从第4周开始出现(P<0.05);②两组治疗12周结束后与同组治疗前相比,SDS评分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治疗第4周末、第8周末的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12周末的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治疗12周结束后同治疗前相比,均能显著改善HAMA、SAS评分(P<0.05)。而两组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疗效无显著性差异。2.两组对抑郁症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存在差异,结果显示:①药物+针刺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左侧眶额叶、双侧前扣带回、左侧尾状核、双侧海马/海马旁回、右侧前额叶腹内侧皮质脑区ALFF信号增高;双侧脑岛、双侧丘脑脑区ALFF信号降低。②药物+假针刺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右侧前扣带回、左侧眶额叶脑区ALFF信号增高;右侧脑岛ALFF信号降低。③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双侧眶额叶、双侧前扣带回、左侧尾状核、右侧海马、左侧海马旁回脑区ALFF信号增高;左侧楔叶、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右侧颞极、右侧脑岛、右侧颞中回、右侧小脑脑区ALFF信号降低。结论:1.药物+针刺组有效治疗抑郁症患者明显优于药物+假针刺组,可见针刺可作为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的一种增效疗法。2.药物+针刺组与药物+假针刺组治疗后对抑郁症患者脑功能影响的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前者比后者引起更多的脑区发生功能性改变,说明前者对于中枢机制的调节作用优于后者,即针刺作为一种增效疗法对大脑中枢的调节具有其特异性。3.通过调节边缘系统-皮质-纹状体-丘脑神经通路可能是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中枢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