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刺疗法是指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针刺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明显、操作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深受广大群众和患者欢迎。但是,针刺疗法作为一种侵入性治疗,如果医者在施行针刺治疗时不注意,往往容易引起一些针刺意外,如:晕针、出血、瘀血、感染发炎等症状,而晕针是一种临床常见的针刺意外反应。患者因针刺而出现头晕、恶心、目眩、心悸,甚则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血压降低、脉搏散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者称晕针。晕针的发生原因诸多,在临床针刺中非常常见。特别是晕针后,与患者解释不够,心理沟通不足,患者出现针刺恐惧心理,导致患者从此不再敢接受针刺治疗。加上目前医院由于患者较多,医生针刺前一般没与患者有足够的针刺相关知识的告知,使患者没有心理准备,发生晕针后的处理又无法令患者满意,此时就更容易影响到原本良好的医患关系。既然晕针很难避免,最好就是医者医心,让患者感受到你对他的后续关怀很温馨,而不会停留在针刺不当的伤害中,医患关系依旧可以良好的继续下去。否则晕针后,病人常会对医师的技术质疑,导致医患关系改变。而且医疗院所又被要求要提供病人以安全为中心的医疗照护,在此原则下,保护病人安全,预防晕针以免造成病人恐慌因而不信任医师,这是医患关系中一项很重要的议题。因此,本文在总结古今对晕针的发生原因、发生机理、防治经验等及医患关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式,以问卷调查统计的形式,针对医师进行调查统计,通过对可能发生晕针的相关因子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总结出晕针的发生危险因素、规范晕针的防治以最大限度保护好患者,减少医疗纠纷,改善目前比较复杂的医患关系。也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让临床医师在晕针的预防与处理上能有新的突破。目的以期总结出晕针的发生危险因素、规范晕针的防治以最大限度保护好患者,减少医疗纠纷,改善目前比较复杂的医患关系,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让临床医师在晕针的预防与处理上能有新的突破。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回顾研究与问卷调查形式,在总结古今对晕针的发生原因、发生机理、防治经验等及医患关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式,以问卷调查统计的形式,针对医师进行调查统计,通过对可能发生晕针的相关因子进行统计分析,以期总结出晕针的发生危险因素、规范晕针的防治以最大限度保护好患者,减少医疗纠纷,改善目前比较复杂的医患关系。也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让临床医师在晕针的预防与处理上能有新的突破。首先对晕针的古今文献做文献回顾研究,在充分了解古今对晕针发生原因、发生机理、防治经验等及医患关系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以晕针为自变相,医患关系为依变相的架构图作为研究问卷的设计主轴。这样的研究架构,其目的无非是想要广为收集各种资料来源,以免有各人的偏见影响研究或因为资料遗漏而导致研究偏差。透过晕针作为研究媒介,来理解医师受到怎样的影响,并建构一些相关知识,协助医师未来如何因应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1.调查问卷的研究对象为中医师:本研究所纳入研究对象主要以台湾中北部地区中医诊所执业医师为研究母群,主要为执业中医师。2.调查问卷发放方式主要有:(1)本人发放一部分。(2)请人帮忙发放。委托各地中医师学会与药商。(3)委托笔者多年交往的好友群大力相助。3.设计调查问卷过程:本研究量表题目编拟完成时,为建立量表的专家效度,特请六位专家和学者审阅,以进行内容之修正而形成问卷,完成专家内容效度。问卷初稿设计完成后,先于台北耕德中医诊所进行前测,以5位中医回填,求得研究中医师临床处理晕针之调查问卷之信度。前测通过后,修正并编定问卷,印制后发放施测,主要由本人与某药师协助发放问卷,事先征得执业中医师的同意,再请其填写问卷,然后现场收回。4.所使用的设计问卷为中医师临床处理晕针量表,设计内容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和晕针等两大部份。第一部份:为一般资料,即个人基本资料,是统计中医师之各项基本数据,旨在了解样本的基本统计变项与其处理晕针的关联性。第二部份:则为了解中医师在临床处理病人晕针现象,碰到晕针是否会影响其职业能力和病人之关系。在研究样本的选取上,采立意取样方式,以性别和执业年数等两大特性为取样方式,进行问卷调查。从2010年8月起至12月止,共耗时四个月发放与回收问卷。共发出150份问卷进行施测,回收后删除未填答问项之问卷后,取得有效问卷共122份,有效样本达81.3%。再以SPSS 12.0中文版统计软件包进行叙述性统计、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定,以及单因子变异数分析。结果1.晕针发生现状:本研究调查问卷发现,晕针发生机率很高,97.5%的医师都曾经遇到过,说明临床针刺中晕针的发生是很普遍的,但是调查发现,每年累计次数未满10次的中医师发生病患晕针占最多,有78.7%,也就是说,医师每年碰到晕针患者的次数并不多,而且大部分晕针症状并不是很重。即使是有病患晕针,也是以临床经验较少的医师比较容易碰到,也就是说,医师自身的经验老不老道,也是造成病患容不容易晕针的原因之一。问卷第一项基本数据中,执业超过31年以上的医师,没有晕针的反而比例较高。61岁以上的中医师也在第25项开放式回答中回复告知他知道如何处理,如何卫教,所以晕针人数很少。2.患者性别不同致晕针的原因探讨在我们做的问卷调查中对医师的预前测试发现,晕针的男生比女生多,但是本问卷最后结果却是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分(男女比为22.1%:19.7%),也就是说此题项对许多医师而言心理并没有明确的答案,经验中并未发现性别与晕针的明确关系,所以无法断言是女生易晕针或是男性易晕针。如果一定要区分,还是男多于女(22.1%:19.7%)。性别不同晕针的原因可能不同。3.医生的失职易造成晕针现象(1)医师的学习不足,没有晕针经验调查发现,越是临床患者较多的医生,其病人发生晕针的几率反而越少,这可能是由于年青的医师,对晕针的认识不足,经验不足,又不愿学习,自持自己技能高超,忽略现实情况,遇事就慌,还难免易造成医疗纠纷。同样的调查表显示有的老练的医师,每周人数超过301位病患,晕针人数却只有小于10位。再检正他们针灸人数这么多,晕针人却少的执业年资分别为2-5年的1人,6-10年3人,10-15年5人,16-20年有1人,看来这些医师的年资都不少,所以推敲这些技术优良的医师,除了年资深,经验丰富,懂得选穴避开易晕穴的功夫之外,针灸用的多,使技术更臻成熟看来是一种基本功,能使医师快速累积经验。另一种情况,每周针超过301位病患的这群医师,却没有年龄超过50岁的医师,也就是说,这些医师都正值身强体壮的巅峰期,强健的身体,气场可能较强,病患也较不晕针。(2)医师不重视晕针现象,不与患者多沟通本调查问卷研究发现,晕针的发生与晕针发生前患者的体能、机体状态、睡眠、饥饱等均有一定的关系,一般饥饿、疲倦、劳累及睡眠较差的患者相当较容易晕针,而大部分医生在治疗前不与患者多沟通,未问食、体位等也是导致晕针发生几率加大的原因之一,因此,改变医师不重视晕针现象,不与患者多沟通的现状,也是目前临床医生值得反思的。(3)医师必须重视晕针现象晕针的发生与医师的性别关系不大,而与医生的学历,技术等因素相关。晕针的发生视乎与季节、针刺的时间段及原有疾患没有明显关系,但是却与针刺的时间、体位、患者状态等有一定关联,一般采取的体位是坐的、针刺的是四肢穴位的、患者体质及体能状态较差的,這樣子的晕针发生率较高。针刺的方法不同易晕针,如采用粗针或者使用动气法行针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晕针现象。4.减少晕针的方法探讨从本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针对晕针发生可能导致的原因,主要以下几方面进行防范:(1)医师技术要提高,特别是针刺的入针技术,同时充分评估病人的状态及接受程度,尽量减少晕针的发生。(2)医患多沟通,减少患者对针刺的恐惧感,让患者对医生有更强的信任度,即使患者患者有不适,也可以立即反馈,早期防范。(3)对患者进行针刺前宣教,让患者勿隐藏不利针刺的相关情况,比如告诉医生是否空腹,是否腹泻等情况,让医生可以对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同时采取更有利的针刺体位、针刺手法、针刺强度等,较少晕针的发生。结论1.晕针发生的时机,研究分析显示坐姿、空腹以及医者的临床经验过少,技术不娴熟、首次扎针等都是最常发生的原因。2.事先可预防的方向是医师若能给予病患安心,又事先告知可能发生之现象,晕针也许会有正面的效果。3.一旦发生时,紧急处置以保护病人避免发生意外的办法,出针是医师最常采用的处理法,再来就会给予按摩、喝温热开水,令其平躺、毛巾擦汗等多种方式帮助病患身体恢复机能。4.《针灸易学》云:“晕针者,必获大效,以血气交泰之故。俗云针不伤人,此之谓也”,但统计结果并非如此,有待进一步探讨。5.用针每周超过300人次但病人却不太晕针的那些医师,看来他们一定有非常异于其它医师的长处才有如此好的结果,这正是可提供后学者学习之处。而且这一族群的医师,大多数有这样好的成果,表示针灸用的多,晕针却可以减少。这类医师不仅是可以用问卷作定量的研究,未来若有进一步的定性深入探讨,将可以延续本研究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