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方哲学认识论的影响下,传统的翻译理论一度以作者和文本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作者中心论将作者神圣化、神秘化;而文本中心论则强调文本本身的重要作用。然而,强调作者的重要地位或是着重文本本体的研究直接导致了作者或文本的独白,译者的主体身份被掩盖。同时,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也遭到了忽视。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后,译者的地位得到了认可和提升。随着西方哲学转向对主体间性的研究,翻译研究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启发,翻译的研究也逐步从作者或文本的独白转向翻译主体间的交往对话。本文作者主要以政治文献翻译的主体间性为研究对象,从功能角度对所涉及的主体及主体间性进行探讨,指出翻译研究要重视实践层面的翻译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使翻译活动真正成为异质文化之间平等交流的桥梁。
本文属于定性研究,主要语料来自我国出版的政治文献,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翻译活动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它还与其它学科的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哲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为翻译研究拓宽了视野。第二,各主体间的平等对话,和谐共处,保证了涉及翻译活动的因素共同发挥积极的作用,更好地促进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第三,在翻译中,译者虽然受到客观条件的种种制约,但只要他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尽最大努力将客观制约性加以抑制,则翻译仍可成为得心应手的创造性活动。第四,政治语篇具有明显的文体特点,概念抽象,逻辑严谨,语言精确和风格质朴,在翻译时要尽量体现这些特点。
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提出在西方哲学转向主体间性研究背景下,翻译理论关于主体研究的重心逐渐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并开始关注主体间性的研究。论文第二章分别引用和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阐明了主体性、主体间性与翻译活动的密切关系。第三章陈述了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的定义和核心内容,指出主体间性与翻译研究的关系。第四章介绍了政治文献的定义,种类及影响翻译活动的特征。第五章阐释了主体间性在政治文献翻译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证明交往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论文的结束部分总结了各章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