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用高产强筋小麦济麦20 作试验材料。利用酶学方法、15N 同位素示踪技术和生理生化分析方法,在设置氮素水平处理的基础上,结合遮光和减源疏库试验技术,系统研究了田间高产条件下土壤氮素变化规律和小麦碳氮代谢与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施氮量对土壤氮素变化和小麦碳氮代谢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1.1 高产地力条件下,土壤硝态氮淋溶与土壤氮素损失0~200cm 各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小麦各生育时期均呈现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的趋势,但不同生育时期和土层存在着差异。各施氮处理播种前土壤中积累的硝态氮在播种~冬前阶段向深层移动,在140cm 以下土层积累;施氮量较低的处理(低于168 kgN·hm-2)在100cm 以上土层未出现硝态氮浓度高峰,施氮量较高的处理(168 kgN·hm-2~240 kgN·hm-2)在40~100cm 土层出现浓度高峰,高施氮量处理(276 kgN·hm-2)在100~120cm 土层出现浓度高峰。说明在高产条件下,过多施用氮肥不仅促进新施入氮素向深层的移动,而且促进土壤原积累硝态氮向深层的移动和积累。拔节期,不施氮处理140cm 以上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趋于稳定。132 kgN·hm-2处理上层土壤硝态氮在冬前至拔节阶段出现明显下移。施氮量超过168kgN·hm-2,0~20cm 土层硝态氮含量降低,在20~80cm 土层和160~200cm 土层处出现浓度高峰。开花期,追施氮肥的施入对小麦开花期0~100cm 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较大,对100cm 以下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影响相对较小。但施氮量过多仍会促进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溶,276 kgN·hm-2处理拔节期积累在深层土壤的硝态氮在开花期移入200cm 以下土层。成熟期,不施氮处理深层土壤的硝态氮含量降低。高施氮量处理160~200cm 土层处土壤硝态氮积累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