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颅内压为基础的颅脑创伤患者临床救治方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然而,目前对颅内压认识水平仍处不足,其中隐含的信息并未得到充分解读,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的临床意义及其背后的机制均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通过建立高频率、长时程数据收集与分析流程,对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压波形趋势、颅内压相关参数如压力反应指数等展开研究,探讨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相关参数及波形的特点及机制。为了解决目前临床缺乏合适数据采集与分析方案的问题,本研究在前期的工作中建立了一套基于数据采集平台并符合临床应用要求的高频率、长时程数据收集与分析流程,并利用其长时程、高频率、多模态、易操作等优点,对患者的颅内压、动脉压等参数进行收集与自动分析,并在长期测试中达到了所需的可靠性。遵循该流程,我们分析了50例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压波形。在收集到的颅内压波形中,我们不仅发现了平台波、B波等各种典型颅内压波形,还发现了迄今为止未被描述过的纺锤波。我们对出现纺锤波的患者临床表现及其颅内压参数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出现纺锤波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高于未出现纺锤波患者,3个月后预后良好的比率大于未出现纺锤波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少于未出现纺锤波患者;另外,与纺锤波出现前相比,纺锤波出现后患者的平均颅内压、颅内压脉搏波的波幅(amplitude of pulse,AMP)、颅内压波幅与颅内压相关系数(regression of amplitude and pressure,RAP)均下降。该结果显示纺锤波的出现可能与颅脑创伤患者的良好预后相关;其原因可能与纺锤波出现时,颅内压、脑顺应性、脑代偿空间的生理参数均呈现明显改善有关。我们进一步对重症监护室50例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相关参数如压力反应指数等进行全程连续监测,同时结合患者临床预后特点,我们发现了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两组患者在颅内压相关参数上存在明显差异。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的颅内压、压力反应指数(pressure reactivity index,PRx)及颅内压波幅与动脉压波幅相关系数(ICP-ABP wave amplitude correlation,IAAC)均升高,平均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压、PRx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另外,预后不良组在20mm Hg及22mm Hg阈值下的颅内压剂量(DICP20、DICP22)均高于预后良好组;DICP20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70,DICP22为0.71。预后不良组在0.25及0.05阈值下的PRx剂量(DPRx0.25、DPRx0.05)均高于预后相对良好组;DPRx0.25的ROC的曲线下面积为0.97,DPRx0.0为0.96。该结果显示颅内压及PRx为颅脑创伤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压剂量及PRx剂量均可作为判断患者不良预后的参数,且PRx剂量的判断能力更强。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本试验监测了不同预后两组共10名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压及其相关参数,并创新性的对PRx进行小波熵分析,将颅内压相关参数分析与小波熵分析的优势相结合,结果显示:颅脑创伤患者PRx的小波熵可能与患者预后相关。本研究遵循高频率、长时程数据收集与分析流程对颅脑创伤患者的颅内压波形及颅内压相关参数进行研究,发现了颅内压波形及颅内压相关参数对于临床诊断治疗的意义,为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分析提供了思路,探索了颅内压分析的可能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