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拜厄特四部曲中的知识话语研究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ger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S.拜厄特(1936—)被誉为当今英国文坛最富想象力与智性的小说家之一,其四部曲包括《园中处女》(The Virgin in the Garden,1978)、《静止的生活》(Still Life,1985)、《巴别塔》(Babel Tower,1996)和《吹口哨的女人》(A Whistling Woman,2002)。在这位极具智慧的女作家笔下,生活的原状与作家的反思糅合在一起,四部曲不仅情节生动而且包含丰富的思想内涵。浓重的智性色彩既展现了拜厄特在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面广博的知识背景与深厚的理论素养,也被评论界定义为四部曲最为显著的特征。然而,学界对智性特征的本质问题却缺乏深入研究。本论文以作品中的知识话语为核心,深入探讨这一智性色彩的物化形式在文本中存在的意义。贯穿于四部曲始终的知识话语不仅肩负着承载文学认知与审美传统功能的重任,还表现了作家对于语言与现实的关注,更引发了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对于自身生存状态的思考。本论文将“知识话语”置于文学文本的话语语境之中,赋予其知识的语言建构性与话语实践性相结合的特征。在创作实践中,拜厄特并未因后现代创作的“本体论”转向而牺牲“认识论”关注,而是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现实主义写实与后现代主义实验技巧相结合的创作风格,继续着现实主义小说的努力。四部曲中的知识话语体现了作家思想的深度,它们并非简单的再现与复述,而是蕴含着作家对语言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人物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考量。深度的思考意味着拜厄特相信意义的存在、真实的存在、主体的存在。本论文从知识话语与文学认知、知识话语与再现现实、知识分子的主体性三个方面研究四部曲中的知识话语,探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作家以知识话语的形式恢复词与物之间联系的尝试。第一章探讨四部曲中知识话语的文学认知功能。知识话语作为文学话语之一,是作者与读者交流的场域,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与读者的阅读体验集中展现与迸发的空间。知识话语是四部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对其认知功能的探讨有别于以往人们对文学叙事认知功能的认识。首先,拜厄特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地深化自己对创作技巧的思考,扩展知识与实践视野,具体体现在文学知识、文学与科学知识的联结、精英与大众知识的融合三个方面。文学底蕴深厚的拜厄特对经典小说的人物与情节了然于心,将它们信手拈来地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之中,藉此塑造人物、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科学帮助她以另一种视角重新审视自已生活在其中的这个世界,赋予写作新的生机与活力。其次,四部曲突出知识与文学相伴的特性,并以独特的知识话语形式强调文学的认知功能。读者面前智性的虚构世界是理性的、知识的,也是感性的、审美的。这带来两种不同的切近作品的方式,一种是基于科学性理解的认知方式,另一种则是基于艺术性体验的审美方式,二者源自于同样的真实世界。在展现时代文学艺术知识与科学知识进步的同时,作品也获得了独特的美学意义。第二章将知识话语指向现实世界,探讨四部曲中的知识话语在后现代语境中对于再现现实的意义。当代认识论对于知识真理性的批判使知识话语与文学话语都成为一种叙事方式。并且,文学作品中的知识话语超越了简单的学科门类的划分,它并不生产具有承载真相功能的话语,而是被视为虚构的话语,是关于可能世界、而非真实世界的构想。这种相似性为当代小说家提供了再现现实的新途径。四部曲中的文学与绘画艺术知识话语无论是作品描写本身,还是基于它们的思考与评论,都是语言建构之物,而科学知识话语则直接以探寻语言结构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语言的关注。另一方面,知识话语以人的认知机制为基础,强调视角性认知,反对唯我论。拜厄特通过阐述视角性的认知承认,对于一切感知与观念、语言与思想,以及知识的一切要素、结果与意义来说,主体与环境的作用是无法归避的。文学作品中的知识话语带有明显的约定性与建构性特征,而这也是文本的基本特征。作为向文化环境与外部历史敞开的文本,知识话语被赋予了生产性与动态性。这种叙事方式能够汇聚各个学科的不同知识内容,帮助作家创造出一个各类知识话语文本共存的智性空间。第三章深入分析作品中知识分子的主体性问题。在四部曲中,知识分子群体不得不面对知识本身的进步以及知识与权力的联结带来的主体危机。拜厄特首先从细微处着眼,通过文学、科学、符号学等领域知识的讲述,将知识分子乃至人类的主体危机娓娓道来。面对镶嵌在权力框架内、被赋予了浓重的权力色彩与规训力量的知识话语,拜厄特继而探索身处后现代主体危机中的知识分子重塑自我的方式,具体包括获得知识、语言叙事以及教育反思。四部曲以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话语从不同的视角解释人所处的现实世界,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人也对自已的行为获得导向的力量,并重新认识自我。尽管文学、语言的不确定性带来了人们对现实的怀疑,从而转向科学寻找答案,但是拜厄特依旧认为叙事是解决语言问题的方法之一,讲故事与抽象思维、文学与科学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此外,后现代的主体没有固定的或永久的身份,教育场域中知识分子的身份变化体现了后现代主体的独有特征。总之,知识话语承载着四部曲的智性色彩,既包含了作家对于文学作品功能的思考,也表现出她对于当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文本世界、现实世界、人物内心世界中的知识话语一脉相连,逐层深入。对于艺术与科学等问题的深度思考展示了拜厄特思想的力量,也启迪读者思索文本世界、现实世界、内心世界。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联合国贸易统计数据库提供的1992~2014年中国主要农产品的出口数据,分析了非关税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以及出口的二元边际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总体而言,非关税壁垒阻碍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20万人口中有近8万人在上海、江苏、浙江、西安等地办企业或务工,与此同时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由此出现一
<正>时光飞逝,岁月如歌。2017年已完美谢幕,转眼间2018年已奏响乐章。回首过去的一年,党的十九大树立起不朽的历史丰碑,我们用新思想凝聚起磅礴的中国力量,在新时代中开启全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只要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奋斗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达到创造人民更加美好生活
报纸
新南非致力于建设公平、正义的新秩序,不断探索和创新农业发展战略,其农业发展政策经历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商业化阶段(1994—2009年)、农村全面发展计划阶段(2009—2012年)、农
本文对2000—2016年中国对印度农产品出口波动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对印度农产品出口整体水平较低且发展缓慢,以非食用畜产品和园艺类产品为主,前者比重逐渐下降,而后者比
研究欧盟奶业发展最新数据,判断欧盟奶业生产配额取消后欧盟奶业发展最新动向,提出推进中欧奶业合作的对策建议,为中国建设现代奶业体系和提高乳制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水平提供
本文基于中国由农产品贸易顺差国变为逆差国、中国对印度尼西亚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较为稳定和中国输印度尼西亚农产品结构相对稳定等3大现状,对影响中国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