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侵性杂草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 (L.) Kuntze)原产于南美,2003年在我国河北省衡水湖首次报道,目前已快速蔓延到河北省84个县(市、区)、天津5个区县和河南省安阳市,对发生地植物多样性和粮食生产构成了潜在威胁。本研究采用野外调察、室内试验及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黄顶菊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黄顶菊种子属光敏型,即种子需要光刺激才能发芽;但其萌发对光强要求不严。全黑暗和光/暗交替条件下,30℃培养5 d后黄顶菊种子发芽率分别为6.7%和98.3%;1000 lux光照强度30℃培养6 h、12 h和24 h后转入暗培养,5 d后黄顶菊种子发芽率分别为67.0%、88.0%和95.8%。种子出苗与光照关系密切,播种在土壤表面、0.5 cm土层和1 cm土层的种子出苗率分别为96.0%、8.0%和0。随光照强度减弱,植株的生物量及繁殖力显著降低。2.适合黄顶菊种子发芽及出苗的温度变幅范围较宽,变温可促进种子发芽。恒温条件下,15~40℃范围内黄顶菊种子均能发芽和出苗。种子发芽与出苗的适宜温度分别为22.5~35℃和22.5~40℃。采用有效积温法则,根据“最小二乘方”决定系数公式求得黄顶菊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4.7℃,90%种子萌发需要的有效积温为40.4℃。在12.5~20℃温度范围内,变温较恒温可显著提高黄顶菊种子的发芽和出苗率,分别达12%~100%与10.8%~100%。华北地区常年田间自然温度条件下,黄顶菊从4月上旬至10月中旬均可出苗,上述不同时间出苗的植株生育期为140~87d,即出苗越晚生育期越短;黄顶菊生育期长短主要靠营养生长期调节,营养生长期可塑性较大,而生殖生长期可塑性则相对较小;出苗晚的植株株高、叶片数、分枝数、生物量及繁殖系数等指标低于出苗早的植株,但8月25日前出苗的植株均可产生成熟的种子。3.黄顶菊种子发芽对土壤含水量、含盐量及pH要求均不严格。在土壤相对含水量10%~40%的沙壤土中种子均能发芽,发芽的最适含水量为25%左右。种子在NaCl溶液浓度0~320 mmol·L-1范围内均可萌发,发芽的最适浓度范围为0~160 mmol·L-1。pH 4.0~10.0范围内种子萌发不受影响。4.黄顶菊植株水提取液抑制多种植物种子萌发。浓度为0.1g(干重)·mL-1的成熟黄顶菊植株水提取液对供试的29种植物种子发芽和28种植物胚根伸长有不同程度抑制作用,提取液浓度越高对受体植物发芽和胚根伸长的抑制作用越强。黄顶菊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器官提取液对受体植物种子发芽及胚根伸长的抑制程度有差异,表现为成熟期植株>营养生长期植株;叶片>花(果实)>茎>根。5.黄顶菊植株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幼苗期及现蕾期植株地上部扦插成活率最高,可开花结实;但生长后期的植株地上部扦插生根速度及成活率均有所下降。割除后的残留部分只要含有叶片均会从叶腋处再生成新的植株。上述结论对预测黄顶菊的生长区域、扩散范围及制定有效防除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