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耕是现代耕作技术的一项重要革新。较传统耕作而言,其不但省时、省工,且能有效保持水土,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目前该项技术已在世界上近30个国家得到应用,面积达9.8千万公顷。随着免耕技术被大面积推广运用,免耕的持续效应日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水旱轮作条件下,不同免耕年限土壤主要理化特性的变化特点,并用多元统计分析对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如下:1.水作及早作后,随免耕年限延长,土壤容重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免耕7-8年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1g╱cm~3和1.66g╱cm~3,显著高于常规耕作。长期免耕导致土壤板结;水作及早作后免耕土壤pH值均低于常规耕作。免耕2-3年土壤pH值较常规耕作分别降低了0.29、0.46个单位,之后随免耕年限延长,其变化趋于稳定。免耕导致土壤酸化,且这种影响在免耕初期表现最为显著。2.水作及早作后,免耕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均在土层中呈明显表集现象。免耕土壤耕层有机质、全氮均高于常规耕作,随免耕年限延长,免耕7-8年时明显下降;旱作后耕层土壤速效氮、速效磷变化特征与有机质和全氮一致,水作后免耕土壤速效氮含量高于常规耕作,但各免耕年限间无显著差异,土壤速效磷在免耕5-6年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后随免耕年限延长变化趋于稳定;水作及旱作后,土壤速效钾在免耕的5-6年内同常规耕作均无显著差异,免耕7-8年达到最大值。水作与旱作相比,各肥力指标均表现为水作高于旱作。3.水作及旱作后免耕土壤交换性钙,旱作后交换性镁在土层中无明显分布规律。水作后免耕土壤交换性镁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免耕耕层土壤交换性钙、镁均较常规耕作低,免耕7-8年达最低值,水作及早作后土壤交换性钙分别较常规耕作降低33.38%、51.77%;交换性镁分别降低34.82%、40.32%,差异显著。土壤交换性钙含量在水作及旱作两种植方式下互有高低,交换性镁也表现出同样变化特征。4.水作及旱作后,在土层分布上,免耕土壤有效态锌均呈现明显表聚现象,有效态铁、锰、铜等均未有表聚现象。水作后,免耕耕层土壤有效态铁、锰、锌,旱作后有效态锰均在免耕初期高于常规耕作,随免耕年限延长,水作及旱作后免耕耕层土壤有效态铁、锰、铜、锌均在免耕7-8年明显下降。水作与旱作相比较,除有效态铁含量表现为水作大于旱作外,土壤有效态锰、铜、锌含量均表现为旱作大于水作。5.土壤综合肥力评价表明,水作及旱作后,免耕土壤综合肥力指标值(IFI)在免耕7-8年时下降明显,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分别为:0.269、0.139,远低于常规耕作的0.486、0.511。说明在该免耕模式下,长期免耕导致土壤肥力质量下降。免耕10年后,土壤肥力质量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