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周围神经损伤尤其是坐骨神经损伤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功能恢复的程度直接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一直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周围神经损伤后长时间的失神经支配可导致终末器官萎缩和功能丧失。而周围神经损伤后不可能再通过神经元的有丝分裂而再生,只能通过轴突和髓鞘的再生来恢复神经的功能,达到对靶组织的再神经支配。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其结果与功能的恢复、损伤程度和合理的治疗密切相关,损伤处的微环境和血运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本实验采用SD大鼠,参照Bennett and Xie设计的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探讨消炎镇痛液伍用牛痘疫苗致炎兔皮提取物注射液(Extract from Rabbit Skin Inflamed by Vaccinia Virus for Injection,ERSVV)对其修复和功能的恢复比单独用消炎镇痛液是否有更好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雄性SD大鼠80只,体重280±20克,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A组为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B组为模型组(卡压对照组),C组为消炎镇痛液治疗组,D组为联合用药组(消炎镇痛液+ERSVV)。用10%水合氯醛300mg/kg腹腔注射麻醉后,大鼠左侧卧位于操作台上,股部去毛,在无菌操作下暴露右肢坐骨神经。A组仅暴露坐骨神经而不行结扎处理,即缝合切口;B、C、D三组行CCI造模。选择坐骨神经分成三支前的1cm主干部位,以4/0铬制羊肠线松扎四道,每道间隔1mm,打结松紧以肢体轻微抽动为宜,并在神经旁置管缝合切口。每天经导管注射注射用水0.2ml,防止导管阻塞。造模后14天大鼠行为反应最强烈更易激惹,取材后镜下观察到神经水肿、轴突变性、数目减少、髓鞘崩解(Guilband[26]报道该模型建立需要14天),证明CCI模型制备成功。C组在14天后改为注射消炎镇痛液(5mg/ml地塞米松0.05ml+2%利多卡因0.05ml+0.5mg/ml维生素B120.05ml+注射用水0.05ml)。D组在14天后改为注射消炎镇痛液加ERSVV(5mg/ml地塞米松0.05ml+2%利多卡因+0.5mg/ml维生素B120.05ml+40U/mlERSVV 0.05ml)注射。四组分别于CCI术前1天、术后第1天、5天、7天、9天、14天、17天、20天、24天、28天观察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的变化。于14、28天分别在各组中随机取10只大鼠,麻醉下暴露坐骨神经,测量神经传导速度(MNCV)及振幅(APT)并取材,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坐骨神经的超微结构、做神经图样分析,计算神经轴突数目和神经髓鞘厚度。结果:A组TWL和MWT各时间点所测数据没有无明显的变化。B组TWL和MWT第5天、第7天分别下降至基础值的55%与20%,第8~28天虽有变化但与第7天比无统计学意义;与A组比5~28天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与B组比,C、D两组在第17、20、24、28天TWL明显升高(P<0.05),第24、28天MWT明显延长(P<0.05)。D组与C组比,第24、28天TWL明显延长,第28天MWT明显延长(P<0.05)。神经电生理分析:与A组比,B、C、D三组第14、28天MNCV、APT有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C、D两组第28天MNCV、APT显著升高(P<0.05),而D组与C组相比MNCV、APT也显著升高(P<0.05)。C、D两组28天与14天相比有明显升高(P<0.05)。轴突计数和髓鞘厚度:与A组比,B、C、D三组第14、28天有显著降低(P<0.05)。与B组比,C、D两组第28天显著升高(P<0.05),而D组与C组相比也显著升高(P<0.05)。C、D两组28天与14天相比有明显升高(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光镜下:A组神经神经纤维排列整齐,髓鞘完好。在第14天时B、C、D组表现相似神经大量断裂,髓鞘脱落神经水肿严重,神经轴突密度减少,可以看到大量的脱落髓鞘。B组28天时,有细小神经生长但是没有髓鞘。C组28天时,神经表现为神经髓鞘变厚、数量增多。D组在28天时可以看到小的并且有薄的神经髓鞘的轴突发芽。电镜下:第14天时A组神经完整,结构规则。其他各组都有不同程度变化,B、C、D组第14天时,髓鞘明显水肿,线粒体和微管微丝明减少,髓鞘部分增生形状不规则神经髓板水肿,微丝微管消失。B组第28天时线粒体空化,板层结构部分破坏。C组28天时髓鞘轻度增生,线粒体增生轻,可见微丝微管。D组第28天大部分脊膜消失融合,可见微丝微管,损伤较轻,髓鞘变厚,板层变规则。结论:消炎镇痛液对慢性神经卡压损伤有较好的治疗作用。消炎镇痛液与ERSVV联合应用对其治疗作用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