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肾上腺髓质增生(Adrenal medulla hyperplasia,AMH)是近40年逐渐被人们认识的一种的疾病.早在1933年,国外曾有人论述AMH.1961年,吴阶平提出AMH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并把单纯性AMH和嗜铬细胞瘤总称为"儿茶酚胺症".1985年,提出单纯性AMH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Ⅱ型(MENⅡ)中AMH在高血压的发病率、肾上腺的病理改变以及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再次论证了AMH是一种不伴有其它内分泌疾病的独立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恶性肿瘤与良性增生性疾病发生的分子机理认识不断深入,人们发现一种疾病的发生,除环境因素外,尚存在多种分子水平的改变,如: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尖以及细胞间相互作用多种因子的质与量的改变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由多种组织(多为肿瘤组织)产生并分泌,在正常的肾、脑及其它组织中亦有表达,它除了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及组织血管形成等活性外,还能诱导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导致血管外蛋白及纤维的沉积而支持并营养组织细胞,促进组织的形成与再生,其表达受多种因素调节.探讨肾上腺髓质增生组织中VEGF的表达可初步了解其分子发病机制.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又称周期蛋白(Cyclin),为一核内蛋白,是真核细胞DNA聚合酶δ的辅助蛋白,可协调DNA的复制,其出现与细胞增殖明显相关,在G1期开始合成,S期到达高峰,其量的高低与DNA合成一致;PCNA阳性程度可直接反映DNA复制的活跃程度,可作为研究细胞增殖状态的一项指标.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先应用利血平及咖啡因皮下注射以试图建立大鼠肾上腺髓质增生模型,取得了成功;接着探讨了利血平建立大鼠肾上腺髓质增生模型的最适剂量,并观察其长期稳定性;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与PCNA在人与大鼠肾上腺髓质增生组织与正常肾上腺髓质组织中的表达,初步分析了AMH发生分子机理;目的是通过比较分析大鼠AMH模型与人AMH在生化指标、病理改变、超微结构变化以及分子机理等,论证AMH动物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为进一步研究AMH的发病机理、药物干预治疗及术前诊断方法等提供实验基础.结论:1.利血平、咖啡因均可制备大鼠AMH模型.2.0.4mg/kg/d剂量和0.8mg/kg/d剂量建立大鼠AMH模型增生程度大,阳性率高,模型长期稳定性好,但0.8mg/kg/d剂量易致受试大鼠死亡.3.不同水平测定肾上腺髓质的分泌功能是大鼠AMH模型建立时的理想检测指标与诊断AMH的重要参考.4.髓质百分数是诊断AMH的重要指标,应结合病理改变综合判断大鼠AMH模型的成功.5.该模型制备方法简便,经济实用,阳性率高.6.VEGF的高表达与肾上腺髓质增生发生、发展相关.7.大鼠AMH模型与人类AMH存在较大的相似性,是进一步研究AMH发病机理、药物干预治疗及术前诊断等的理想实验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