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人才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项目式教学独特地培养方式不仅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对创新人才素养的要求,而且也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要求。但是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发现项目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很多是对项目式教学流程的阐述,一些教师对于这种合作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没有深刻理解,只停留在浅层的教学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人才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能够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项目式教学独特地培养方式不仅符合新时代背景下对创新人才素养的要求,而且也符合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要求。但是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发现项目式教学模式的研究很多是对项目式教学流程的阐述,一些教师对于这种合作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没有深刻理解,只停留在浅层的教学活动中,对课堂教学活动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因此基于项目式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综述法进行研究。第一,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思路;第二,分析了项目式教学与深度教学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了本文的基本理论;第三,阐述了项目式教学和深度教学的设计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项目式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设计流程;第四,根据提出的基于项目式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设计流程,选取了高一地理中热力环流的知识进行课例的设计;第五,实施课例,并对课例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第六,提出了基于项目式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在设计和实施中的建议。最后,总结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之处以及不足与展望。根据以往学者提出的项目式教学和深度教学的基本理论以及研究观点,构建了基于项目式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以下步骤:(1)选定项目主题,深化学习目标;(2)制定项目计划,建构深度学习;(3)项目活动探究,拓展学生思维;(4)项目成品制作,整合知识结构;(5)项目成果交流,知识迁移运用;(6)项目活动评价,思维深度升华。根据此教学模式,文中对热力环流的课例进行了设计与实施。通过问卷调查、习题和学生的作品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得出项目式深度教学可以(1)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3)增强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4)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综合以上研究,提出了基于项目式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建议:(1)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布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深度参与合作;(3)深入挖掘核心知识,构建知识框架;(4)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5)设计“问题链”,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角度的创新。将项目式教学与深度教学相结合,构建了基于项目式的高中地理深度教学设计流程,并据此教学流程,对热力环流的课例进行了设计与实施,并对实施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项目式深度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设计与实施的建议。
其他文献
小浪底大坝是一座以防洪、减淤、防凌为主,兼顾发电、灌溉、供水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小浪底大坝的运行改变了下游黄河天然的径流模式,塑造了全新的水沙关系,同时也对黄河中下游农业景观格局与农业生产实践产生新的影响。因此,研究小浪底大坝运行前后其下游水沙情势的变化特征,阐明黄河下游农业景观格局与农业生产实践对小浪底大坝水沙调节变化的响应,对发挥地区农业生产潜力,构建可持续的农业景观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小
土壤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及各种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与人类生存环境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已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生物炭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常被当做改良剂和钝化剂施加到受污染的土壤中。然而,由于普通生物炭存在固定效果不确定、养分含量低等问题,限制了其大面积推广应用。在此背景下,具有多重环境效益的改性生
Cr(Ⅵ)是我国水体和土壤中典型的重金属污染物,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稳定。微生物还原Cr(Ⅵ)因其成本低、效率高及可持续而被广泛关注。目前,微生物还原Cr(Ⅵ)研究集中在还原条件的优化及还原酶的研究,而有关胞外聚合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EPS)在Cr(Ⅵ)还原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及还原产物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微生物还原Cr(Ⅵ)常在有机质丰富的环境
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按照不同的尺度及类型可将其划分成不同的区域并加以认识。高中地理新课标基于此提出的“区域认知素养”,就是想通过地理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认识区域的方法及能力。高中地理是以系统地理为特征,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体系显著不同、缺乏衔接,区域认知素养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建立桥梁,解决初高中地理学习之间的陡然性问题,其中地理综合题呈现出以区域知识或地图为依托,考查学生地理知识、地理能力
土地是人类社会存续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是人地关系的集中体现。构建土地变化模型对未来土地利用格局模拟预测是LUCC研究的重要内容,能够增进人们对土地变化过程的理解,为未来发展规划设计提供借鉴。本研究以兰考县为研究对象,梳理过去土地利用变化特点,构建土地变化模型模拟未来土地利用格局,旨在为该县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强调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建议学生以“空间—区域”的视角将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并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来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传统教学方式在培育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过程中主要是借助教材内容中的图文资料对区域特征进行介绍,同时针对区域发展内容利用具体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近年来随着教育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其中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以区域地理为载体,区域地理作为地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比较抽象、涉及面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通过机械的记忆很难将其内化。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类语言,可以将笼统的知识直观的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地图是以地图为基点,学生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形成知识框架进而构建内容较完善的心理地图。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对区
联合国发展峰会在2015年发布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促进发展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及169项具体目标(targets)。该议程明确指出2016—2030年全球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为落实这一重要的全球性政治议程,联合国成立了SDGs指标跨机构专家委员会(Inter-Agency and Exper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2017年正式颁布施行,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断得到社会的重视,围绕如何开展地理教学以更好地进行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研究近年来日益丰富。新课标强调构建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地理知识的教学成为广大教师所广泛关注的问题。地理程序性知识作为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难度大、抽象性高、操作性强的特征,必然需要相适配的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百年以来,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主题经历了“匡正路线—严明纪律”,“纠偏作风—整饬干部”,“思想解放—机制重构”,“严明责任—全面施策”这一历史性嬗变进程,总结出必须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根本组织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党的建设,促进政党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