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孝敬父母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作为儒教基本思想的孝道思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孝自古以来作为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经过儒学经典的论述而上升至“以孝治国”,备受历代帝王推崇,因而成为中国人不可动摇的伦理观。孝思想还辐射到儒教文化圈的日本、朝鲜等其他国家。6世纪时儒家文化传入日本,特别是遣隋使和遣唐使积极地引进大陆文化,在平安时代,孝思想已经介绍到日本。《日本灵异记》、《今昔物语集》等佛教说话集主要编入宣扬佛教思想的故事,也收入了一定的世俗说话。其中的孝子故事凝集了编者或者当时日本人对孝思想的认识,对于中日文化交流来说,研究孝思想在日本本土如何接受和发展是一个意义深远的课题。本论文采用了分类、比较、分析、归纳的方法,试图发掘平安说话文学中孝养故事的特征。本论文由以下三章构成。第一章、孝养故事形成的文化背景第二章、平安说话文学中孝养故事第三章、平安说话文学中孝思想的受容原本中国古代宣扬孝子孝行的作品的孝子传,再现于平安时代的日本文学中。《今昔物语集》卷九中的孝养故事就是以孝子传中的故事为原型而加工创作而成。可以推断在平安时代,特别是说话文学对中国的孝子故事抱有极大的兴趣。并且,经过编者的翻译和加工,与佛教的因果相报思想结合在一起。卷九中有很多孝子因不能满足父母不近人情的要求而悲泣不已,后来得到天的帮助而尽孝。从编纂意识上来看,这些故事让人们相信佛祖会把自己从痛苦的现实中解救出来,体现佛教的救赎意识。关于本朝部的孝养故事,可以归纳为:卷十九的四则说话是因善业而得善果,卷二十的三则说话是因恶行而得恶报。前者强调孝的难得,后者重在对不孝的劝诫。因此,可以将孝养父母理解为善业,不孝理解为恶业,归根结底,因果报应的思想支撑着这些孝子故事和不孝故事。卷十九的25和26这两则日本孝子故事,以关白大臣以及高僧赞叹孝子的孝行而结尾。那么可以说,对父母尽孝得到统治阶层和佛教的双重重视。也可以看出《今昔物语集》试图以统治者和佛教的立场来教导人们孝养父母。另外,卷二十的三则不孝故事,来自《日本灵异记》,讲述了因不赡养或杀害父母而得到恶报的故事。有的为了见到妻子甚至杀害亲身母亲,有的连基本的赡养父母层次都未能达到。这可以反映出平安时代早期日本人内心基本不存在孝顺父母的伦理观念。从文学作品来看,结合卷十九的日本孝子故事,可以发现平安晚期在孝养父母方面日本人已经有了一定的改观。所谓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平安说话文学中孝子故事和不孝故事的存在,有力地证明了日本社会对孝思想的有一定的理解和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