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南亚”战略聚合体的概念和“西进”战略均是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下提出的,二者在地缘范围上有重合之处,故本文以“中南亚”战略聚合体的形成为视角,试图从“中南亚”地区的地缘特征与“西进”战略目标之间的关系剖析这一地区对中国“西进”战略的影响,并借有限的学识提出中国的应对之策,为我国的政策制定提供一个更加全面的分析视角。本文运用诠释学的方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对已有的资料进行诠释,梳理资料之间及其背后的联系,通过对中外文献的分析解读,阐述地缘政治与外交战略之间的联系,挖掘一般性的规律,并将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分析异同,揭示彼此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中南亚”战略聚合体与“西进”战略的范围大体一致,“中南亚”战略聚合体的形成为中国向西开放提供了重要的战略通道,便利了同欧洲以及中东、高加索地区的联系,扩大贸易,确保能源安全。此外还对中国国内民族关系的稳定以及中西部经济发展有益。但“中南亚”地区形势复杂,中国“西进”势必面临挑战,比如,向西开放,有可能便利国内外“三股势力”的联系,对中国社会稳定产生不利影响,“中南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重重,严重的贫困问题,影子经济问题,腐败等问题会影响中国企业投资的积极性,限制本地区市场的扩展,中国企业为了确保投资的安全性很有可能采取审慎的做法。中南亚地区经济社会结构落后而分散,虽然表明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潜力比较大,但同时也表明中国“西进”可能会负担较重的成本,而投资回报率无法得到保证。该地区机制、组织众多而功能重复,上海合作组织在未来发展方向上存在差异,中国“西进”可能得不到有效的机制支持。为应对挑战,笔者认为中国首先应当避免建立区域性等级制,不在中南亚地区建立带有政治色彩的区域性体系,减轻负担,保持轻装前行的低调姿态。其次,尽可能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提出政治性主张,或所提出的政治性主张内容不超过上海合作组织的职能,在中南亚地区主要以经济合作为主,加强经济合作才能发挥当前中国的优势。最后以哈萨克克斯坦和巴基斯坦作为战略抓手,加强与两国的联系,开通并稳定贸易通道和能源通道,一北一南推进“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