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表面荧光显微分析方法对2014年夏季中国第6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采集于加拿大海盆7个海冰站位的融池、冰芯和冰下海水样品进行了细菌和原生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上述3类生境中的第一优势类群均为细菌(不包括ICE07站位出现水华融池的统计),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2.8%、37.8%和50.7%;第二优势类群均为鞭毛虫,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0.2%、34.3%和37.5%。包含细菌、鞭毛虫和纤毛虫在内的异养生物在总生物量中占有优势,显示微食物环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北冰洋夏季快速融冰的背景下,3类生境总体上缺少快速生长的条件,总生物量偏低。其中ICE07站位出现融池水华和冰表自养鞭毛藻高值,我们推测合适的藻种和营养盐的额外补充共同促成了该站位冰表(融池)藻华的形成。 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10年夏季中国第4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采集于北冰洋中心区的融池、冰芯和冰下海水样品进行了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研究,并对比了不同生境之间的细菌群落组成差异性。19个样品的细菌群落组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生境具有其特定的细菌群落组成,未通透融池和通透融池的优势类群分别是黄杆菌纲和α-变形菌纲;冰芯的优势类群是γ-变形菌纲;冰下海水的优势类群是α-变形菌纲。冰芯上段融化形成未通透融池的过程中,也是细菌类群的环境适应和筛选过程,群落组成差异性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未通透融池向通透融池转化的过程中,盐度是导致细菌群落组成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通透融池连通冰下表层海水后,细菌群落组成的差异性可能与融池通透时间的长短有关,不同的采样站位之间,海冰的来源不同,细菌群落组成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