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潮流势不可挡。作为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衍生品——第三方支付应运而生。在吸收了传统银行网络为载体的支付模式的基础上,第三方支付以小额、快捷、便民的支付服务为特征,经过几代技术革新后,逐渐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结算手段。但是,在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方面,由于专门立法的缺位、具体制度的片面、监管主体的混乱以及救济机制不足等原因,再加上交易本身的虚拟性、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等不可逆转的客观因素,仍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全文通过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的交互运用,旨在明确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法律性质,界定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属性,进而指出现阶段第三方支付中个人信息权的侵权类型及成因,接着从域外个人信息权的保护的先进模式中得出启发,最后对我国第三方支付中如何加强个人信息权保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三方支付中个人信息权概述。介绍第三方支付和第三方支付中个人信息权的基本理论,包括了第三方支付的法律关系、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法律属性、个人信息权的定义以及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属性等。第二部分是第三方支付中个人信息权的侵权类型及成因分析。从在第三方支付中个人信息权的侵权形式和危害性着手,并对我国在第三方支付中信息权受侵犯的原因从法律、双方地位不平等性、消费者自身等角度进行归纳。第三部分是国内第三方支付中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立法现状及不足。由于存在立法较为分散、基本原则缺失、具体制度缺乏等问题,第三方支付的专门规范严重缺位,同时也制约了我国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发展。第四部分是国外第三方支付中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立法现状及借鉴。分析美国、欧盟关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模式、立法现状等,归纳总结出对我国第三方支付中个人信息权的法律保护制度的借鉴意义,第五部分是完善我国第三方支付中保护个人信息权的法律建议。从具体制度设计等多方面提出构建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支付中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