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耦合城市冠层模型UCM的高分辨率中尺度数值模式WRF3.9.1,对长三角地区进行了为期5年(2011-2015年)夏季(6、7、8月)的数值模拟。采用2013年500m分辨率的MODIS数据更新土地覆盖资料,依据城镇比例将城市下垫面进一步分为高中低三种类型,设计有无高中低划分的敏感性试验,研究城市自身发展产生的直接非均匀性。采用ChinaLC土地盖资料,将1981年和2010年长三角郊区大量新增的农田与自然植被混合(镶嵌体)土地利用类型设为唯一变量设计敏感性试验,研究郊区农田退化产生的间接非均匀性。试验结果表明:(1)考虑城市直接非均匀性后,区域平均热岛强度、地表热岛强度、干岛强度、风速衰减分别减小0.12℃、0.67℃、0.96%、0.04m s-1,幅度分别为16.2%、21.7%、18.0%、6.1%,且具有白天弱夜晚强的特征;感热和潜热差异是造成热岛效应减弱的主要原因;非均匀试验中低密度和中密度城市与均匀试验中对应区域相比,温度更低,湿度更大,而高密度区域则相反。(2)非均匀试验与均匀试验相比,城市群高空热岛强度减弱,表现为温度向上的传播更弱,上游向下游热量传输减弱;热岛环流虽然也会减弱,但能加强城市间多热岛环流,高密度大城市能抑制其周边低密度小城市的热岛环流。(3)2010年ChinaLC土地覆盖数据相较于WRF自带的USGS数据能明显提高模式的模拟能力;间接非均匀性能使长三角区域平均温度升高、热岛减弱,且效应随温度升高而加强;当城市昼平均气温达到35℃以上,热岛强度、地表热岛强度、干岛强度、风速衰减分别可减弱0.32℃、0.53℃、1.51%、0.18m s-1;宁镇扬、大上海、杭州湾城市群高温区域面积分别增加了29.5%、2.3%、13.6%,长江三角洲地区高温区和热胁迫水平整体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