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Piper疲乏修订量表及MDASI-TCM症状评估量表分别评价经络热度感测-背俞穴针刺疗法对肺癌或肠癌患者化疗后癌性疲乏的影响,观察针刺治疗对癌因性疲乏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60例符合标准的肺癌或肠癌将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化疗及西医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经络热度感测一背俞穴针刺疗法,每日1次,从化疗前1天开始,至化疗第6天(共7天)。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建立数据库及运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iper疲乏评分及MDASI-TCM症状评分的变化。结果:①对纳入的60例符合标准的CRF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观察,证型频数高低依次为脾虚痰湿证、肝气郁结证、气虚血瘀证、肝肾阴虚证、气血两虚证、脾肾阳虚证。②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DASI-TCM症状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的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差值较治疗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疲乏、困倦的症状积分均较前提高,其中对照组的纳差、恶心、呕吐、便秘、麻木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对照组的疲乏、纳差、恶心、呕吐、便秘症状积分均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综合疲乏程度及Piper疲乏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的疲乏程度、疲乏对行为、情感、感知维度的影响及治疗前后各维度的评分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络热度感测一背俞穴针刺疗法辅助化疗可有效减轻肿瘤患者化疗后癌因性疲乏的程度及纳差、恶心、呕吐、便秘症状的发生程度,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