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系统调查,掌握了白洋淀水产养殖现状和养殖水域情况,从源头出发提出了白洋淀水产养殖污染产生的关键环节是投饵过程。在白洋淀6个典型水产养殖区开展了监测和试验。水质日常监测结果表明,CODcr、TN、TP、DO严重超标,超标率均在70%以上,超标倍数分别为1.19~2.88、1.33~5.22、4.56~5.94、1.40~7.55,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66.5,属于中度富营养化。底质日常监测结果表明,TN含量平均值为4027.12mg/kg,TP含量平均值为934.37mg/kg,综合污染指数FF达1.58,属于中度污染。颗粒物沉降与底泥营养物质释放试验结果表明,夏季白洋淀水产养区TN、TP的沉降速率分别为52.43mg/(d·m2)、12.17mg/(d·m2),释放速率分别为26.77 mg/(m2·d)、2.72 mg/(m2·d)。水质动态监测结果表明,鲥鯸淀网栏养殖对周围水环境CODcr、TN、TP、DO的影响至少可持续至150m。采用基于SPSS的主成分分析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共提取了3个主成分,特征值分别为5.990、3.754、2.015,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6.078%、28.876%和15.498%,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452%。与第一主成分密切相关的是反映营养盐特征的水质因子。综合水产养殖污染产生的关键环节、水体环境综合评价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将白洋淀水产养殖污染控制关键指标确定为CODcr、TN、TP。采用化学分析法,核算出白洋淀水产养殖COD年污染负荷为1211.83t。采用物料平衡法与污染负荷率法联用建立了N、P负荷模型:Q(x)N=0.06168x1+0.05994x2-0.04113x3,Q(x)P=0.01555x1+0.01357x2-0.008736x3,据此模型,核算了白洋淀水产养殖N、P年污染负荷分别为213.84t和50.46t。构建了适合白洋淀实际情况的水产养殖容量模型,分别对基于环境、生态和经济容纳量的养殖容量进行了核算,将白洋淀水产养殖容量确定为627 t。进行了白洋淀水产养殖污染控制研究,研发集成并综合应用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治理技术,于安新县圈头乡大田庄鲥鯸淀水域栽培了水生植物,构建了食物链关系,应用了微生态制剂。应用效果显示,水产养殖年产值25.45万元,较应用前提高了30%,COD、TN、TP污染负荷分别削减了6.27t、1.10t、0.28t,养殖期水质COD、TN、TP平均浓度较传统养殖区分别降低了42%、61%、85%。完成了白洋淀水产养殖污染控制规划编制,提出了水产养殖污染控制监管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