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对《人民日报》在2003年“非典”疫情报道和2009年的“甲流”疫情报道进行比较研究,总结两次疫情报道的特色和异同、经验与教训,为媒体开展突发卫生事件报道提供借鉴。报道形式上:第一、“非典”报道随着疫情的发展,报道力度不断加强,表现在其报道数量多、篇幅长,“甲流”报道节奏掌控较好,表现在报道数量与疫情发展趋势相吻合;第二、“非典”报道版面重点突出、多采用通讯形式,“甲流”报道版面层次分明,引入专题报道,报道体裁形式多样;第三、和“非典”报道相比,“甲流”报道的图片新闻比例减少,报道配图比例增加,同时,独家照片的采用频率逐渐增多,但是图片类型仍然趋于单一化。在报道内容上,《人民日报》两次疫情报道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从消息来源上看,“非典”报道是多采用官方信息,“甲流”报道的信息来源比较多元化,开始重视平民视角的采用。其次,报道主题上“非典”倾向于选择新闻导向型主题,重视事实报道,而“甲流”报道期间,《人民日报》开始意识到知识导向型报道的重要性,对价值报道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科研报道的比重增加,对专家的采访也更加规范化;再次,两次报道的新闻标题设置也有所差异,“非典”报道的标题立意深远、立场鲜明,“甲流”报道的标题简单平实、体现客观;同时,为了让疫情报道的内容更加立体丰满,“甲流”报道更多地使用了直接引语的形式,不仅深化了新闻主题,也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非典”疫情早期缺乏有效预警,强调正面宣传的报道策略相比,“甲流”报道进行了有效地危机预警,结合疫情发展的动态进行全景式报道,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舆论,安抚群众恐慌心理。通过比较得出,两次报道的传播策略有明显的不同,体现在传播行为从信息失衡到信息公开,传播内涵从“官本位”到“民本位”,传播理念从“传者为中心”到“受者为中心”。值得指出的是,虽然“甲流”报道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仍然存在不足,如报道滞后导致信息不畅,片面报道加重社会恐慌,知识不足导致科普缺位,报道生硬缺乏人文关怀等。媒体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作好充分的应急准备,在疫情发生后抢占报道先机,掌握报道主动权;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积极引导舆论;科学解读疫情,满足受众知情权;疏导受众情绪,树立媒体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