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世界范围内使用的农药中手性现象普遍存在,手性农药对映体虽然在物理及化学性质上往往完全相同,当它们被释放到环境中后往往会在生物活性、毒性、分布以及代谢降解等方面表现出差别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效果。因此,对手性农药的对映体分离及选择性降解的研究对手性农药的合理使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超临界二氧化碳为主流动相,在超临界流体色谱仪(SFC)上对6种含S/P手性农药的对映体分离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手性色谱柱(Chiralcel OD-H、Chiralpak AS-H、Chiralpak AD-3、Chiralpak IB、Lux 3u Cellulose-1和Sino-Chiral OJ)、改性剂种类(甲醇、乙醇和异丙醇)及体积分数、柱温(2941℃)、系统背压(130170bar)等条件对分离的影响,得到优化分离条件并确定出峰顺序;同时,在HPLC-MS/MS上对丁烯氟虫腈在大鼠及人肝微粒体中的降解产物进行了检测,探究其降解是否具有对映体选择性差异,测定其代谢动力学参数。在本实验条件下,甲基异柳磷、水胺硫磷、丁烯氟虫腈、氟虫腈和乙虫腈5种手性农药获得了基线分离;而异柳磷仅获得了部分分离。Chiralpak AD-3柱对含S/P手性农药对映体分离体现出了良好的手性拆分能力,对实验所选的药品均体现出了一定手性选择性。在同一改性剂体积分数条件下,除了丁烯氟虫腈外其余手性农药的容量因子k1和k2是随着异丙醇-乙醇-甲醇的顺序逐渐降低;而丁烯氟虫腈对映体的容量因子则随着异丙醇-乙醇-甲醇的顺序逐渐升高。在同一改性剂条件下,随着改性剂体积分数的增加,6种手性农药对映体的容量因子k1和k2均不断减小,而且改性剂体积分数越低,容量因子的减小越明显;整体上看分离度随改性剂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减小。在本论文所考察的温度范围内,经热力学分析表明手性农药对映体的分离机制并未发生变化,5种手性农药的对映体分离过程为焓驱动过程,分离因子α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着系统背压的逐渐升高,手性农药对映体的容量因子逐渐减小,即洗脱速率越来越快,但容量因子减小的程度不大;而分离因子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对映体的分离度则逐渐减小。通过回归分析计算发现,R-和S-丁烯氟虫腈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降解半衰期t1/2分别为7.22和11.75 min;在人肝微粒体中分别为21.00和15.75min。丁烯氟虫腈对映体消除速率随浓度变化符合米氏方程,在大鼠肝微粒体中,R-(+)-丁烯氟虫腈(3906.3±80.57μM/min/mg)的最大反应速率Vmax约为S-(-)-丁烯氟虫腈(1430.6±52.93μM/min/mg)的3倍;而在人肝微粒体中,R-(+)-丁烯氟虫腈仅为S-(-)-丁烯氟虫腈的1/2。体外固有清除率CLint在大鼠和人肝微粒体中同样表现出了相反的手性选择性,而且大鼠肝微粒体较人肝微粒体有更强的去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