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领域的一大创新,对它的研究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自2005年第一单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至今,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在信息完备的市场中,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盈利性、降低银行风险。但由于信息披露体系和监管制度不健全,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发起银行比SPV拥有更多的信息,因此导致了逆向选择问题的产生,即银行倾向于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出售低质量的贷款。那么,所有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过程中都存在逆向选择吗?不同类型的银行逆向选择的程度是否相同呢?
基于此,文章创新性的从发起人的角度进行了展开研究。首先,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了银行和SPV之间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博弈论模型可以发现,银行是否会做出逆向选择与其所处的地位有关。为了得到更直观的结果,文章进行了实证研究。银行是否会进行逆向选择,实质上是银行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贷款表现问题,因此我们选取可以衡量贷款表现的不良贷款率作为逆向选择的代理变量。采用我国2014年-2016年的半年度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来验证不良贷款率与资产证券化规模是否具有负相关的关系,为了剔除其他因素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在模型中加入宏观经济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实证结果表明,国有五大行和城商行、农商行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无明显的逆向选择问题,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逆向选择问题,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不同类型的银行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与SPV谈判的地位不同,国有五大行在与SPV的谈判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资产折价较低,没有逆向选择的动机,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出售基础资产时往往面对较高的折价,为了获取利润会倾向于出售质量较差的贷款,这时逆向选择产生了,而城商行和农商行虽然面临较高的折价,但由于自身所处地位较低,为了保证重复进入市场,必须出售质量较好的资产来保持良好的声誉。
理论和实证的分析结果为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提供了良好的的思路,监管部门可以运用不良贷款率和资产证券化规模之间的关系,建立动态的监测模型,以实时发现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及时处理,防止风险的过度累积。
基于此,文章创新性的从发起人的角度进行了展开研究。首先,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了银行和SPV之间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博弈论模型可以发现,银行是否会做出逆向选择与其所处的地位有关。为了得到更直观的结果,文章进行了实证研究。银行是否会进行逆向选择,实质上是银行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贷款表现问题,因此我们选取可以衡量贷款表现的不良贷款率作为逆向选择的代理变量。采用我国2014年-2016年的半年度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来验证不良贷款率与资产证券化规模是否具有负相关的关系,为了剔除其他因素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在模型中加入宏观经济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实证结果表明,国有五大行和城商行、农商行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无明显的逆向选择问题,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存在逆向选择问题,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不同类型的银行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与SPV谈判的地位不同,国有五大行在与SPV的谈判中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资产折价较低,没有逆向选择的动机,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出售基础资产时往往面对较高的折价,为了获取利润会倾向于出售质量较差的贷款,这时逆向选择产生了,而城商行和农商行虽然面临较高的折价,但由于自身所处地位较低,为了保证重复进入市场,必须出售质量较好的资产来保持良好的声誉。
理论和实证的分析结果为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提供了良好的的思路,监管部门可以运用不良贷款率和资产证券化规模之间的关系,建立动态的监测模型,以实时发现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问题,及时处理,防止风险的过度累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