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群体作为时代发展的产物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界对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热度也是持续不减。以往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智育”和“德育”上,而研究的侧重点是“问题”是消极面。而新近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也具有积极向上的美好品质。以马丁塞利格曼为代表的西方积极心理学家主张把对人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心态对待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因此,将积极心理学中关于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理论融入到对留守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主要基础,跨学科的将社会学、美学和德育的相关理论融入到对留守儿童道德品质的研究中,从而探索出农村学校中积极的道德品质的培养策略。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自编了《留守儿童基本信息问卷》,借鉴了孟万金教授的《中国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及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以及马雁玲教授的《中小学生道德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对南充市营山县X小学的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及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了如下结论:第一,总体上来说留守儿童与非留守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存在个体发展的差异。第二,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心理品质,分别在性别变量及年级变量上存在差异,差异在0.05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三,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心理品质,在监护人文化层次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第四,道德品质与积极心理品质中的智慧和知识维度,勇敢维度,人性(情)维度,公正维度,节制维度均显著相关。积极心理品质与道德品质的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珍爱生命、讲究卫生、注意安全;自尊自爱,文明健康;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礼貌待人;热爱集体,团结同学;热爱大自然,爱护生活环境上显著相关。总结: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是相关的,并且从总体上来说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