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潍坊市奎文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奎文区大力实施“村改居”工程,尽快建立与城市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推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调整,实现村庄变社区、村民变市民,将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各方面纳入城区统一管理,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方面上,使村改居农民能够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以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使他们真正成为新市民、新居民。其中,就业问题是基础民生问题,“村改居”改造过程中,村民将不可避免地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其就业和生存如何得以保障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难题,成为各级政府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村改居后新市民的基本生活质量。对村改居后新市民就业的研究,可以为有关村改居农民市民化的研究提供独特的研究视角,对全面推进“村改居”、助推新市民更有质量的生活具有一定作用。一方面可以为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安置问题提供新思路;另一方面有助于把村改居后新市民就业纳入政府就业促进工作总体框架之内。可见,有必要对村改居后新市民就业进行深入探究,发现其内在规律,为村改居后新市民就业问题的解决和市民化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另外,对潍坊奎文地区进行“村改居”实践的相关研究,对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丰富城市化理论。本文的研究特色是针对性强,一般情况下,对就业影响分析上要么偏重优势分析,要么偏重劣势分析,大多数是围绕就业本身进行分析的,而本文在分析时从外在客观分析入手,全面分析衡量就业优势、劣势,特别是将一个地方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影响作为重要因素来考量,站在外在大环境下,通过分析地方特色、政策背景,来深入剖析研究影响村改居后新市民就业的优势、劣势,并提出相应的就业对策。像这样围绕地方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作的分析,更贴近当地实际,更有指导性、方向性,提出的对策更有针对性。本文在潍坊市奎文区城市经济发展及就业情况总体把握的基础上,以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的7个村改居为例,通过对村改居后新市民就业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村改居后新市民性别年龄、学历能力、就业观念等自身因素以及不同居民身份、社会关系和工作的可得性等外部环境因素对村改居中居民就业的影响,总结村改居新市民就业的基本特征,分析居民就业行为客观规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研究并发现目前制约潍坊市奎文区村改居后新市民就业的主要限制因素,提出增加村改居后新市民就业的对策和思路,以期为奎文区村改居提供理论借鉴,进而为提高政府有关解决村改居后新市民就业问题举措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出建议。研究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潍坊市奎文区村改居的居民就业的现状、基本特征以及居民就业的影响因素,提出切实促进其就业的相应对策。一是掌握现有村改居的现状,主要对村改居涉及的范围、人口结构、就业现状进行细致调研;二是探究影响村改居后新市民就业因素,主要从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方面分析,其中外在因素着重于政策、经济、社会等因素分析,内在因素主要从就业年龄、教育程度、需求等因素分析;三是提出促进村改居后新市民就业的建议和对策,针对相应的影响因素提出可行性建议对策,注重其建议的可操作性。本文提出促进村改居后新市民就业的对策建议,一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以促进就业,合理布局辖区产业格局,增加更多高层次就业岗位,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劳动力培养水平,加强对新市民的教育引导,以创建就业社区为载体,统一就业服务体系。二是“创业带动就业”充分发挥新市民就业积极性,优化创业服务,鼓励劳动力自主创业,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志愿服务,认真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发挥好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加快推进创业园区和创业基地建设,依托现在的汽车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现有园区,建立创业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广阔的发展舞台。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多方参与,政府要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同时吸引企业、民间团体等社会资本,参与到解决失地农民就业中来,制定专门的定制岗位,通过菜单培训,更宽渠道上解决就业问题,形成政府、企业、民间团体共同积极参与的格局。